
图为观众提供的偷票房证据。供图:星光国际传媒集团
《鸿门宴》、《武侠》、《大武生》……热门影片遭遇偷票房的新闻屡见不鲜。偷票房的暗巷中,各路影院更是奇招尽出,从“狸猫换太子”到公然瞒报漏报,不仅扰乱了电影市场秩序,也拷问着电影从业人员的诚信。
日前,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明确提出“电影院不得偷漏瞒报票房收入”。但人们也不禁在问,偷票房的症结在哪?如何才能还票房一个“明白”?
——编者
一部描写楚汉之争的电影《鸿门宴》拉开了今年贺岁档大幕,然而影片上映的当天,片方就发现了高清晰的盗版,而且也陆续发现了各种形式的偷票房行为。
这只是中国电影偷票房的一个插曲:从《大笑江湖》和《赵氏孤儿》的换票之争,到《武侠》遭遇“错票门”,再到《大武生》遭遇偷票房。偷票房,这个中国电影产业的“毒刺”,一次次触到了行业的痛点。
怎么偷
手写票、零元票、业务票,变着法儿偷
“受到了盗版和偷票房的影响,《鸿门宴》票房损失大概在20%左右。”星光国际传媒集团总裁宋光成说,《鸿门宴》策划了2年,投资近亿元,从题材选择、立项和拍摄上都耗费了巨大心力,“以前也是听别人说偷票房,想不到这次轮到自己头上。偷票房就像在片方身上割肉。”
据了解,偷票房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偷梁换柱”,观众拿着甲片的票根看乙片,乙片的票房被挪到甲片。鉴于不同影片的片商与影院达成的分账协议不同,比如甲片和乙片片方给影院的分成分别是60%和57%,一旦甲片创造的票房更高,那么影院可以获得的分成也越多,于是影院就把由乙片产生的票房挪给了甲片。
与以前的偷票房不同,宋光成在搜集各地偷票房证据时发现,如今偷票房呈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形式不断翻新,二是性质更为恶劣。
“我们发现了手写票、业务票、零元票等各种形式,甚至有影院出现了临时加座的情况。影院从‘挪票房’到明目张胆截留、瞒报票房,性质更为恶劣。”宋光成说。
手写票、加座等形式的偷票房,影院将不通过计算机售票系统,直接截留票房。此外,还有一些“灰色”操作。宋光成还发现了通过捆绑销售等结构票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