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妈大全》爆红 炒作还是真情流露?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斗妈大全》爆红 炒作还是真情流露?

2011年12月13日 10:22   来源:解放日报   李爱铭 林环 梁建刚


    对于有人提出其涉嫌炒作之疑,“村头树”笑言:“真要炒作,我就不会这么做了。出书、请人代画不都行?其实,即便接受采访,我们也有选择,拒绝电视台让孩子出镜要求。让女儿开微博、偶尔与记者接触,更多是为了让她感受与成年世界的交流。”“村头树”希望的是通过这本书给家长们提醒,“不要老是骂孩子,要给他们自由,让孩子自己发挥,因为他们会选择。”

    “亲子矛盾家家有,斗智斗勇乐无穷”

    《斗妈大全》的出现,让近来热闹的家庭教育话题更加闹猛。不少上海家长认为,与孩子“斗智斗勇”是自古至今的正常现象,“虎妈”、“狼爸”、“斗妈大全”……都是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话题的放大。无论是严格还是宽松,家庭教育适合自己和孩子才是最好。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王白云老师,女儿已经在复旦大学读大四。这位在学校中以严肃、严格、严厉著称的老师妈妈觉得,《斗妈大全》与其说是种亲子对立,不如说是温情和智慧,“《斗妈大全》中的小姑娘说,当妈妈训斥她之后,要跑到妈妈房间去安慰妈妈,多像个小人精。女儿小时候我教训她,她也会发嗲,当妈的一下就心软了,一会又嘻嘻哈哈了。亲子矛盾家家都有,严肃认真‘硬’处理,不如‘软’处理。斗智斗勇,乐趣无穷。”

    《斗妈大全》成为热点,也说明当下很多家长同样存在困惑。复旦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方培君,2001年9月曾被评为“上海市好家长”,女儿今年已被国外大学录取。她坦言,教育过程难免坎坷。她说,自己和许多家长一样,从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描绘着培养子女成材的蓝图,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并按照自己设定的模式教育孩子。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独立性与父母的安排日益冲突。她说:“女儿从小学四五年级起,一下子非常叛逆。矛盾焦点无外乎学习、看小说时间是否适度等,当你批评她时,她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对你爱理不理,认为家长就是给她上德育教育课。”

    方培君开始总感觉挺委屈,但也开始反思:“家长教育子女,往往最容易犯一个错误:我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不领情?”后来她发现:作为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动辄批评指责,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最终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她想了不少办法与女儿沟通。有次提议母女各拿一张纸,将心目中对方的优缺点列出来。“女儿列了我两条缺点,我却列了她七条缺点。后来我笑了:我对女儿要求太高了。要一下子改也不可能,就告诉她,妈妈与你一起改。”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她和女儿达成的共识是可以讨论、彼此尊重。后来,女儿出国前写给妈妈的评语是:“妈妈,你善于反思,这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

    尊重孩子,这得到了许多家长认同。有些甚至尝试帮助孩子走通另外的路。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为帮助儿子解决学业与素质间的矛盾,从小帮儿子选择二流学校,支持孩子业余学钢琴、学变魔术、参与科技创新动手实践……儿子阳光成长,父子俩关系好得像“哥们”。

    谁能说,亲子“斗法”中有策略地后退,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呢?

    两种方式间,一定存在一个“快乐的中间值”

    就在一个月前,本报采访了“狼爸”萧百佑。引发广泛争议的他,有3名孩子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在他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高压严罚的“打孩子的传统教育方法”。

    这与“村头树”所持观点,恰恰相反。

    实际上,在所谓赏识教育与棍棒教育、所谓传统与现代、所谓中式与西式的不同教育理念,因时代发展而碰撞到一起的当下,许多家长对教育之路有着共同的焦虑。因此,只要是与教育相关的话题,近来屡屡跃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议,哪怕只是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画在笔记本上的10多页“斗妈”图画,这样挺小的一件事。

    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这样的思考,无论东西方,其实都走过了极为相似的路。

    上世纪90年代,作家郑渊洁编了10本家庭教材当中学课程,让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就退学在家。此举曾引起轩然大波。而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纽约时报》一则讲述“孩子不上学、与父母共同旅行来接受家庭教育”的真实故事,也曾激发热议。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家庭教育被视为一种相当另类的教育方式,很多读者担心这种“自由放任”的教育理念,会让子女未来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甚至直到1993年,这种父母自教的教育方式,才被美国50个州定为合法行为。如今,家庭教育已渗透到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而如今的郑亚旗,曾以修电脑维生,创办过摄影工作室,也参与了郑渊洁的事业。郑渊洁告诉本报记者:他认为自己是合格的父亲。

    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答案至今半晦半明。而无论如何,开始积极探寻更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思路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今年1月,人称“虎妈”的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铁腕”手段把两个女儿送进名校的案例,在美国兴起了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不少教育专家尖锐质疑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倒退。而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埃德华多·奥乔亚说,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虎妈”的故事也引发了他对家庭教育的思索:“我和我妻子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我希望严格一些,她却希望随性一些。我对‘虎妈’的方式表示理解,但我认为她做得过分了,在两种教育方式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快乐的中间值’。”

    向左走,向右走,还是向中间走?抑或另辟一条路走?无论如何,教育不止一条路,这个广大家长的普遍认知,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

    孩子不同,秉性、天赋各有不同。考验家长智慧的更确切问题,或许应该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适合自家孩子?

    而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逐渐完善。

    需注意的是,两个月前国内某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之类新闻,人们从中已明白,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不管选择何种方法,选择哪条道路,明确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而不是教育者自己的功利心。所以,正如“村头树”所说,“女儿只是一件事例”,只是真实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家长们能够反思,效果就算不错”。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