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闻《大闹天宫》已制作3D版并将于春节档上映,喜忧参半。
五十年前的经典国产动画片借助新技术银幕重获新生,老观众旧梦重温,新观众大开眼界,此为喜;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井喷式大发展,唯独国产动画片踏步不前,鲜有佳作,无论艺术还是技术都与国际领先水准渐行渐远,如今竟要靠翻炒半世纪前的旧作吸引眼球,此为忧。好莱坞虽然也有二维动画制作3D版本的计划,比如《玩具总动员》,但那毕竟只是16年前的电影;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全部由电脑特技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无论在素材还原还是视听语言上,都有先天优势。反观诞生于1961-1964年的《大闹天宫》,它借鉴了很多国画技巧,其2D影像固然美轮美奂,但是人物造型、透视、色彩以及镜头运动,都与今天的3D电影大异其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片曾有短暂的辉煌。如何运用好这笔文化遗产,是对我们的智慧和良心的双重考验。如果是抱着“小投入、大产出”的思维去榨干这些动画片的最后一点商业价值,那么这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啃老”;只有在其中注入我们新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复兴”。这些年中国动画片的尴尬现状,有部分原因就来自于啃老者众,复兴者少。动画电影的顽疾不过是中国电影产业种种隐忧的集中体现:丧失文化自信、创新能力低下、人物造型雷同、要么生硬教化要么庸俗恶搞、赚快钱导致的粗制滥造……在没有明星撑场和遮羞的动画电影里,这些隐忧终被放大至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经典当然令人回味无穷,但在原创佳作贫瘠的今天,给经典戴上3D眼镜的做法让经典焕发了新光彩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看到动画产业原创力的老气。
我国每年引进的国外动画片以美国和日本为主,以今年为例就包括《里约大冒险》《功夫熊猫2》《名侦探柯南之沉默的15分钟》等。日本和美国正是当今世界动画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的动画产业运作模式,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早有人指出动画产业成功的秘诀在于“创意+滚动开发+经营意识”。文化经营意识是日本动画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一开始日本政府就把动画片当做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不仅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组织上也给予帮助。美国动画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靠电影起家,走的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模式。美国动画大片在题材选择和人物设计上注重吸取全世界民族的文化养料,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动画文化。如何在学习日、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续接上我们的文化传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动画之路,是摆在每个动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