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北京欲造文化产业航母

2011年11月21日 13: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晓风 李 雪
    百余场活动,逾百万人参会,协议总金额786.85亿元、同比增长65%……这是日前闭幕的2011北京文博会交出的成绩单。北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1996年,北京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2005年,文化产业成为北京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692.2亿元。这些年来,北京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已从培育引导期转入繁荣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城市形象的新符号。”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介绍说,“未来5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发挥好政策的导向扶持功能,打造具有强大承载力的‘文化航母’。”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文创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12%增长到15%;增加值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多项配套设施将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这个目标而服务。

    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

    “现在北京市发展文创产业的节奏就像打仗一样:双休日照常上班,晚上照常开会。形势逼人、形势喜人。喜的是从政策到资金,外围环境营造得非常好;但其他兄弟省市正在快马加鞭,对北京来说是压力。”梅松说。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思路已经贯彻在《规划》里。《规划》规定,“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推进生态文化城、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等12个重大项目落地,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等部门将派专人跟进项目进展。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北京将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在加强资产管理的同时,盘活做大国有文化资产,打造文化产业航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北京市目前每年下拨5亿元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也将在3年内投入5亿元的相关建设资金,加上区县的自有资金,北京每年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将超过10亿元。

    “即便这样,我们也还要加大力度,多方筹措资金,优化发展环境。目前我国文化消费需求只能满足30%,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只要我们开发好蕴藏的文化资源,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的切实需求入手,北京就能争创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中心。”梅松表示。

    鼓励集聚区向功能区转型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分4批先后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16个区县,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近700家,实现收入630.3亿元。此外,北京的市级集聚区、区级集聚区、自发形成的集聚区有200多个。但据了解,现在北京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小不一、管理主体不一、同质化严重等,因此,促进集聚区向功能区转化、强调整合和规模,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思路。

    “在有限的空间和市场需求下,集聚区不是越多越好,其数量和布局应符合规模经济要求。只有集聚区内的企业因为空间的集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税收贡献,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梅松说。

    比如知名的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798艺术区、751艺术区,梅松建议,这两个地缘相近、功能相似的艺术区就可以和周边的艺术园区整合为一个艺术功能区。798位于原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所在地,从2001年开始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并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煤气生产场地转型的751,聚集着北京最具影响力的时尚创意设计力量。这两个艺术区都位于北京东北角,紧紧相连。

    据悉,起草中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相关方案,目的就是鼓励集聚区向功能区过渡。

    六大平台应对融资问题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政府对文化企业进行扶持,但文化产业要想做强做大,成熟的运作方式应该是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由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梅松说,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措施是当务之急。

    融资难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老问题,“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采用新机制来应对。梅松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完善文化部门与政府经济工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协调和沟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拓宽资金支持范围,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设立引导基金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将专门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打造园区、内容、人才、技术、融资、交易六大平台。进一步落实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发起设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不论企业是国有还是民营,规模是大是小,只要项目通过评审,就能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梅松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