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我们的文化优势是一把双刃剑

2011年11月12日 15: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化部外联局文化贸易处处长 郑文

 

    文化部外联局文化贸易处处长 郑文   中国经济网 张晓晔/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2日讯 由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今日在北京歌华大厦隆重召开。在下午举行的“文化金融产业分论坛”中,文化部外联局文化贸易处处长郑文发表了题为:“演艺集聚区与演艺走出去”的主题演讲。 点击进入直播专题地址>>>>>
    
    以下为现场嘉宾发言的文字实录: 
    
    谢谢主办方,谢谢主持人的邀请。接着进行讲话我觉得很有意味,刚才劲松谈到了天桥演艺区亿,我从小在那生活过几年,经常能唤起一些我儿时的记忆,所以对天桥演艺区的发展也非常关注,来之前也看了一些前一段的奠基。劲松是我在奥组委的战友,劲松当时是鸟巢的主管方,我们是鸟巢的使用方,我们天天受劲松的指导。

    今天我站到这首先是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我们应该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二个前提,切合今天整个论坛的主题,就是我们的聚集是为了更好的辐射。从这两个前提我想引出符合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就是怎么能够协助北京,把北京打造为世界级的演艺中心,这个课题很大,也是一个非常长远的问题。这个课题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就是关于聚集的概念,演艺聚集区刚才演艺界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都已经谈到了。是不是还有它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加强国际辐射力的建设,把演艺集聚区都打造为成为演艺产品输出的核心基地。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工作职责,文化部外联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的对外文化工作。有两个目的,一就是服务于国内的文化建设,第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具体来说,要提升软实力,扩大我们国家的影响力。对外文化工作包含几个方面,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我们对文化贸易也有两个目的,第一个要服务于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协助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第二个从服务外交大局来说,我们希望通过商业渠道,来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对外文化传播机制。这是我们工作大的目的。

    牵涉到演艺,演艺是文化部长期主管的,也是非常关注的主要领域。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九大领域,演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分析演艺,特别是作为产业的演艺它有很多特殊性,我个人有一个观点,根据传播的方式,把几个领域划分成三种,或者有三种传播的方式,第一种的方式就是面对面的,第二代是一种印刷媒介的传播方式,第三类是电子传媒的方式。电子传媒又分成两代,第一代是广电、电影、电视,还有纯电子的传播方式;到了第二代就是数字化,包括互联网,现在互联网也已经开始跨进第二代互联网,从固定的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刚才说的到的国务院规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可以从这三个方式中找到对应,比如动漫、网游、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恰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它应该说是属于第一种传播方式,是一种面对面的传播方式。从它的数量上,它可能不是最大的,从一些产值来说,据我们了解,也都不是最大的,包括出口额据我们统计都不是最大的。但是它有些非常特殊的特性,第一它是高端、主流;第二它是一个公共的活动;第三它的传播定点、高效。

    从国外的演艺发展,长期演艺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领域,国外很早的宫廷艺术,整个活动基本也是上流的活动,演艺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所以说一般去剧场,都是盛装打扮。比如我们接待一些国外的来团,也经常是这样,一般收看节目一定要正装。所以说演艺它的特殊性,虽然从产值上、产业性上,它数额上不是最大的,但是整个传播价值观起的作用还是非常独特的。

    我们一直关注演艺,特别是通过商业渠道演艺产品的出口,对国际上一些比较著名的高端演艺市场一直跟踪,一直关注,可能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像伦敦西区,还有百老汇,我们也把它叫做国际高端演艺市场。还有拉斯维加斯,伦敦西区和百老汇和旅游业比较接近,拉斯维加斯是后来兴起的,和旅游文化业密切相关的。

    这里牵涉到一个文化产业,我们一直认为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生产文化产品。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如何实现它的可复制性,只有可复制性,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模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演艺这种面对面的产品方式,它要实现可复制性,我们觉得可能不外乎两种模式,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让演出的更持续。实际上以前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比如说政府主导的模式,比如说非商业的模式,包括我们做的各种各样的大型活动,我们自己都操作过,地方政府也操作各种各样的节,投入都很多,投入上千万,第一天中央台,第二天演出,上千万就为一场演出。我们不否认它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讲到产业,这不是一个纯商业化的模式。要实现商业化模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演员动起来,观众不动,这就是巡回演出的模式。

    我原来也跟过一些国外的巡回演出,95年跟过一个中国杂技小组加入到美国演出,在美国转了8个月,完全模块化的操作,包括新闻宣传,所有都是模块化。比如会来一个单子,今天你来接受采访,都是模块化,有一个固定的操作。一般大都市演两周,中等城市演一周,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不光是马戏、杂技,歌星的巡回演出也是这样。国内的演出还是点对点的方式,比如一个晚会需要演出,派一个歌手从北京飞过去,再飞回来。怎么建立可持续的方式是我演艺界面临的课题。

    第二个方式演员不动观众相对流动,这就是驻场演出。从北京也看到一些例子,曹总的《功夫传奇》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从04年到现在,也算是演艺界很了不起的一个成就,国内3000多场,应该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固定一个剧场一个剧目能够持续演出这么久。怎么能够实现这种可复制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有些是巡演和驻场演出相结合,有驻场地本,有巡演本。这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国外的演艺发展,得出非常粗浅的结论。驻场演出和刚才几位都提到的旅游是非常密切相关的,应该说驻场演出需要一个非常有体量的中心城市特别是旅游城市,一定得依赖于旅游的客源。

    我们的工作传统是通过政府渠道往外派团,以文化交流的形式,现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对外文化工作的质量,越来越看中通过也渠道走出去,现在也提叫做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并重,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大国、强国都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并重,甚至交流政府传播的成分越来越少,主要通过商业渠道,包括美国、日本都是大量通过商业渠道来传播文化。

    我们走出去和商业走出去的可比优势,这一点和其他产业发展的经验相比较,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30年前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要什么没什么,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技术,当时只有大量低端的劳动力,另外还有土地资源,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就是潜在的市场,应该说这30年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这个优势,取得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其他产业比较,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应该说现在的优势比30年前多得多,其中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优势,五千年的文明史与百年社会变迁产生大量丰富的内容。第二个我们的人力资源还是可以看作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相对从绝对数上来说,还是有比较多参与文化产业、文化制作的人才,初期的走出去模式都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模式,比如杂技走出去,和世界大的杂技团的合作,都是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有我们的服务外包,都是这样。第三个优势,是不是潜在的市场和正在蓬勃兴起的国内市场也是一个优势?这也是吸引国外大的娱乐集团资源投到中国市场跟我们进行合作制作的一个很大的优势。第四个优势就是资本优势,和其他产业初期相比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优势,至少不是劣势,随着人民币升值,随着国力的提高,资本不是最大的问题,只不过怎么把社会资源更好的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资本很多都是从其他产业转过来的,比如房地产业、制造业。

    这些优势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内容上,即是我们的优势之也是我们的不足。我们的文化相对来说在世界上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虽然世界上是多元文化,但是还是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权。我们当初奥运会做开幕式的时候,一开始策划的时候就面临这个问题,比如说雅典的奥运会,当初一亮相就是一片喝彩,因为西方和很多西方之外的国家对希腊的故事、对雅典的故事都非常了解,对我们国家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故事,怎么能够把我们的故事讲好,当初说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这个一直是我们走出去的考题。

    第二个不足,人力资源的不足,也大量中低端的人口,但是高端的特别是复合型的人才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才是严重不足的。还有其他的不足,其中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产业链的不足,真正讲文化产业是近十年的事,以前是文化事业,完全政府投入,而不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而存在的。文化产业虽然这十年迅猛发展,跟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有内容,但是没有产品,我们有资本,但是没有资本运作的模式,往往造成我们的内容资源被其他人应用,比如说《花木兰》,比如说《功夫熊猫》,还有很多三国的故事比过国在使用。

    在这里,举一个杂技作为演艺界走出去的案例,应该是比较成熟的。06年的统计,杂技出口占整个出口额的78%,杂技在演艺出口中的形势是最好的。但是杂技目前出口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梳理杂技走出去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杂技走出去从很早开始,从一建国49年10月份就派了一个团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的纪念。我们把杂技走出去分成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叫做人民外交阶段,从49年到80年,第二个阶段80年代初,80还是81年,那时候叫有偿演出,很多政策,补贴,据说还起文给财政部,就是第一次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去。经过第二阶段的30年,杂技走出去已经基本实现由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但是杂技走出去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样实现通过品牌运营走出去,而恰恰杂技走出去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领域。

    我们也把杂技走出去划分成这样几个类型,一个是人才的输出,第二是节目的输出。到了现在,也出现了新的模式,比如通过资本运营、通过品牌运营带动出口。还有一些比如出口不出境,当初从张总这学到这个词,大量境外的游客,包括旅游的游客和商务的游客。演艺集聚区是不是说这也是我们一种能够实现的出口模式。

    回到今天的主题,能够把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文艺中心,北京从全国范围来说,聚集了很多重要的要素,从资本、制作力量、人才到潜在的观众群,不管国内演艺集聚区的发展还是世界演艺中心都具备了元素,我们文化局希望跟方方面面进行协作,搞好北京的演艺事业和演艺产业,能够把北京真正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演艺中心,我想这也是我们工作非常的一部分。现在也在做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人才培训,从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在开展大量的工作。也想从国外引进一些经验,1月份有一个团要去纽约参加一个展会,同时也对百老汇演艺中心重新进行深入的摸索,形成一些报告。我们也希望和在座的各位多交流,特别是对国际演艺市场的了解,渠道、信息方面如果对我们有什么要求,也希望大家提出。谢谢大家!

    (以上为直播实录,未经本人审核)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