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升级和转型

2011年11月01日 09: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谯进华
    文化场馆有待升级

    经过近10年的观念建设和政策演进的铺垫,我国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在2011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到2012年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这标志着我国公益性文化场馆步入全面免费开放时代。但由于我国的公益性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的时间不长,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受制于经济条件和人才因素,各级文化场馆的资源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量不够,人均拥有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全国公共图书馆2009年人均藏书指标仅为0.44册(件),远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制定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藏书指标。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场馆资源不足的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更为严重,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藏量为75.3万件,西部仅为25.4万件。

    在我国,有近一半的公益性文化场馆建于1990年以前,设备老化,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各项服务工作。特别是在数字化服务大趋势越来越显著的环境下,这些场馆的网络条件、资源数字化程度以及网络服务平台搭建都处于缺失状态,与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公共文化服务大环境不相适应。

    除了公益性文化场馆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馆与馆之间的协作化、一体化服务尚不多见,导致各自为阵,单兵作战,资源利用率偏低。另外,我国现行的分级财政分级建设的文化场馆建设与运营体制,也限制了场馆与场馆之间进行无缝隙合作的可能。

    免费开放在于“内涵式开放”

    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内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器。要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场馆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选择。在政策指向、自我发展和公众要求之间,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愿景是一切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以推动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实现人的文化权益为归属。

    从长远来看,“免费开放”这个概念的关键不在于免费,而在于“内涵式开放”,因为免费并不意味着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多地区和很多单位,可以做到免费但却不一定能吸引群众,也可能在短暂的高潮后回落,原因在于内容才是开放的决定因素。只有追求以绩效为导向,以完善功能、丰富供给、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为特色的内涵式开放,才能充分发挥免费开放应有的凝聚效应和文化提升效应。

    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是一项持久的事业,它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提供不间断的财政经费和人员保障。同时也要求场地管理机构具备良好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水准,能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此一来,作为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方式之一的免费开放,将构成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日常组成部分和实践形式。

    增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

    为了弥补当前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不足,推动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升级和转型,需要在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功能、结构和体系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执行力、管理水平和战略预见能力。

    作为文化服务机构,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首先要处理好政府、自身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在这三者之间,群众的需求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作为制定文化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政府,还是作为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文化场馆,最终都要从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为此,需要在公益性文化场馆内部建立一种群众需求接纳——转化机制,把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的诉求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计划和项目,保证免费开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中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应该是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并明确了12条主要使命。而我国至今没有出台国家级的公共图书馆法,现有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1997)、《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均无对公共图书馆职能的明确表述,只能透过“读者服务”“读者权利”等条款才能找到些微关于公共图书馆职能界定的影子。我们的公共文化场馆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参照国际同类专业机构的服务标准,完善自己的服务功能,细化自己的服务项目,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促进公益性文化场馆服务形态的升级和转变。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免费开放的精髓所在,提高免费开放水平是公益性文化场馆业务发展的迫切任务。公益性文化场馆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的开放经验和对文化场馆的职能认知,开展一些新的服务业务。比如,把图书馆拓展为一个多类型文化活动的基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博物馆的服务门类拓展可以从“以多角度和多样化的方式反映文化和历史环境”角度出发,增加博物馆展示的领域。

    但是,目前公益性文化场馆专业人员总数相对较小,知识结构、专业训练与岗位要求脱节比较严重,这成为免费开放的短板。我们应当根据免费开放新形势和新的任务,加大服务队伍建设,短期内可通过培训和内部调整来提升专业人员比例,提升专业化程度;从长远来看,应当建立一套基于岗位履职能力为重心的长效培训机制和淘汰制,优化服务队伍。

    不断探索发展策略

    为了达成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上述愿景与功能,公益性文化场馆必须在其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当前,可以在图书馆、博物馆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吸纳社会人士加入,提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决策、管理、执行水平,促进文化场地管理的灵活性和专业化。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和专业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服务个性,可以在文化馆站探索引入伙伴关系的发展策略,以招标形式引进“驻场艺团”,负责场馆主要节目的创作、编排和表演,提升场馆服务的专业性,形成场馆的服务特色,还可培育观众。公共图书馆可与教育、文化、科研机构等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提高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受到服务便利化和资源共享理念的推动,公共文化同城服务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服务一体化”,就是特定服务区域内的场馆与场馆之间统一服务标准,搭建统一服务平台,改变以往“一对多”的模式,形成“多对多”的格局。深圳在全市公共图书馆推行“服务一体化”,就是以深圳图书馆为龙头,通过搭建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技术平台,实现统一编目、统一检索、统一服务标准、共用一个物流系统和网络技术平台,大大深化了免费开放的内涵,是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一种新形式。

    大力推动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升级和转型,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出现更多既富有特色又有普遍意义,既适应眼前又能持续发展的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模式和经验,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新的亮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