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的一切从剧本开始

2011年09月27日 13: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7日讯(记者 张晓晔) 9月23日,电影《辛亥革命》隆重上映。9月27日上午,《辛亥革命》的编剧王兴东、陈宝光做客文化名人访,聊聊《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9月27日上午10点,《辛亥革命》的编剧王兴东(右二)、陈宝光(右一)做客文化名人访

 

9月27日上午,《辛亥革命》的编剧王兴东(右二)、陈宝光(右一)做客文化名人访 郝洪波/摄

 

《辛亥革命》编剧王兴东

 

《辛亥革命》编剧王兴东 郝洪波/摄

 

《辛亥革命》编剧陈宝光

 

《辛亥革命》编剧陈宝光 郝洪波/摄


    电影的一切是从剧本开始 

    谈到《辛亥革命》的剧本创作,王兴东表示,电影产业是一切从剧本开始的,剧本就是影片最初的设计源头,就像哈利波特小说作为原创,提供了大量的内容,最后通过银幕形象作出了很多的东西。作为编剧就是把握内容,电影《辛亥革命》里面的内容是通过史料、事实采访、创意构思,解构一个故事,然后解构成很戏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一场革命,一场冲突。

 

    陈宝光认为,因为在电影领域一般比较强调的是声光,电影既是故事片又要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就非常重要,是一个无聊的故事,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再伟大的导演拿一个无聊的故事也拍不出电影,剧作提供的故事和内容非常重要。 
     
    用“最大的力量”塑造孙中山和黄兴

    陈宝光表示,影片首先要刻画主角,首先是孙中山,然后是黄兴。这两个人物不成功就是失败,我们用了最大的力量塑造孙中山和黄兴,企图从多方面表现性格。孙中山是医生,从来没有一个片子表现他是职业医生,我们表现了手术刀,还有剧本中给人当场做手术,给杀害他的枪手盲肠炎发作做手术。伟人要表现的个性化是很难的,这两个人物成功了就是剧本成功了。

    王兴东说,“电影剧本大家以为都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电影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辛亥革命》必须是到广州的粤华路,孙中山的家乡考察,我们写《建国大业》的时候去过南京的总统府,大家知道那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誓的地方,《建国大业》推翻蒋介石的地方也是总统府,上海的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我去看的时候有一大堆手术刀和听诊器,我感觉这是很好的刀具,我就把它们设计为孙中山的刀具,他是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生的,但是1911年的时候他给中国做了一次大手术,把君主拿出去,换了民主。”

    电影的难点在找不到历史的见证人

    “在剧本创作上困难是最大的,因为辛亥革命100年了,找不到历史的见证人,”王兴东表示,要尊重文史资料,比如黄兴的孙子,吴兆麟的孙子。

 

    他还提到,四川的彭家珍烈士,他的叔伯兄弟也寄来了很多资料,一听说写辛亥革命,大家都把资料提供过来,首先是辛亥革命这个题目,纪念一百周年是全国政协专门成立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办公室,政协领导非常的重视,必须尊重史实。难度就是怎么写孙中山,他在海外16年,没有参加国内的战争,1911年参加这场战争,都是由黄兴在"3.29"”起义,就是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创建民国的时候,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时候做大元帅。孙中山的动作怎么设计是非常难的,因为电影是讲究声像的,后来提供了七个动作,海外募捐,逼袁世凯辞职,推翻帝制,电影的核心就是推翻帝制。 

    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让人很感动 

    王兴东认为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和博爱的精神是很让人很感动的,他告诉记者,如果可以回到那个时代,希望可以跟着他一样的去改变当时历史的状况,去投身革命。今天的人是很难理解当时的人,通过电影就是精神的缩影,一张名片让你回到历史,读读这些书,研究一下这些资料,感受一下,理解一下,研究一下孙中山,黄兴等人,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陈宝光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辛亥革命的历史对我们今天也有教育意义,看影片里面,起义军把政权夺下来捧手让给了黎元洪,孙中山掌握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不是没有掌权的机会,但是让给了别人。所以说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