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军,1987年3月出生于奉化一贫寒农民家庭。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坚韧向上的执著追求,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成绩斐然。7岁开始写作,12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出版第一本书,20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作家。被媒体称为“有社会责任感的80后作家”、“写作路上年轻的沧桑者”,且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80后作家新形象”。
出版有长篇小说《不和上帝回家》、《射天狼》、《未遂的奴隶》、《琴弦等着歌》、《爱情狼狈时代》。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关注传统艺术,编剧有戏曲舞台剧本《南唐一梦》、《甬上第一状元》、《梅妻鹤子》、《花燕芳》等,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编剧。
本期让我们对话青年作家陈伟军——
1、请你谈谈中国戏曲的现状与前景。
答:我的生活很简单:看书写作,再听点戏。自小喜欢戏曲,因为戏曲的存在,他的生活非常有戏。如今在创作小说之余也尝试在编剧戏曲。如今年轻的戏曲观众很少,更不用说年轻的戏曲编剧,但我愿意补充到戏曲编剧的新生力量中去。加上年轻的演员上不去,因为戏曲舞台不比影视圈机会多,主角只有一个,很多演员霸着台柱子不放。很多年轻的戏曲演员都纷纷去演影视剧了。这也可以理解,谁也不想把青春浪费在完全未知的状态下。在当前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的新时代下,戏曲确实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但这就更要求我们年轻人去传承和发扬,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坚持下去。
2、戏曲与小说,你是如何把握这两者的关系?
答:我对自己当下的创作定位很清晰,那就是:继续以小说创作为发展方向,尝试戏曲编剧保持在80后创作群体中的个性和亮点,另外再适当地寻求一些影视作品创作与改编的突破。
3、你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学,这个对你的作品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帮助?
答:当我中学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起,我就认定了这条路,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放弃写作。而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我有很清晰的思路,就是一定要学一门和写作并无直接关联的专业。大学四年的法学学习,锻炼了我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这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4、童年的艰难经历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样的东西?
答:在贫寒的农村家庭土生土长,儿时的经历是我莫大的财富。七岁的开始便萌生想出书的念头,当然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孩子而言,仅仅只是个天真的梦想。事实上,我至今也说不清我为什么会喜欢上写作,因为我在农村土生土长,父母是没念过书的普通农民,我身边更没有喜欢看书认字的人影响我,身边也没有读书、著书的氛围影响我,但我却走上了这条路。我有这样一个比喻:我就和贾宝玉含玉出世一样,文字就是我的玉,就是我的命根子,这辈子一定不会放弃。我小时候不但要在课余时间捡猪粪、打猪草、插秧、割稻,还要帮助父母洗衣服、烧菜做饭,读书时间少,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一直到上了初中,他才有机会走进图书馆。但这些经历使我更懂得珍惜现在,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丰富的灵感。
5、家人对你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小学期间,我的阅读欲望是被压制的,父母是非常典型的农村家长形象,在他们认为中,作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就行了,如果看教科书以外的书就是不学好。他们出于对我的关心,不大允许我看“闲书”。而到了初中,住校了,我就疯狂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逐渐地,随着我文章的发表、作品的获奖,父母也慢慢改变了想法,他们终于明白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虽然他们没法在用词遣字、写作技巧等专业知识方面给予支持,但在我一路走来,经历诸多艰辛和挫折,父母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撑和鼓舞。三年级时,我凭借一篇作文《劝爸爸戒烟》使当时烟瘾很重的父亲成功戒烟,从当天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了,父亲一支烟也没碰过,这对当时还年小的我来说,感触特别大,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觉得写作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在我16岁创作第一本长篇小说时,环境很是艰苦,暑假创作期间,用电紧张,所以省里采取停三开四(或停四开三)的节电措施,家里很多天都是没电的。高温之下,没法使用电扇,我父亲每天会把桌子搬到屋子里最凉爽的通风之处,母亲会给我点好蚊香,并时不时地递给我过过凉水的毛巾。不管在写作路上,有什么成功和失败,都一直有父母坚强的后盾支撑。我需要感谢他们。
6、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你是如何定位自己写作呢?
答:我觉得,任何文学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们都是在表达、在创造价值,只是大家对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而已。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阅历尤其重要。而我虽然自小也经历过苦难生活,但毕竟年轻,我的阅历无法和我的父辈相比。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多走、多看、多创作,渴望提高和升华。如今虽然也收获了很多成绩,但每当别人把我称之为“作家”的时候,我都有种打心眼里出来的惶恐和不敢当,并非是虚伪的客套和谦虚。我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比较努力的作者”,“作家”是我的努力方向,“大作家”是我这辈子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当然,也许我没法达到自己的梦想,但至少我会一直努力。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从自娱自乐的写作状态到能够很好的理解创作的含义,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对我自己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比如我一定要在这部作品中达到某种深度和高度,我只要求我每一部作品都有所进步。就好比我现在不敢回头去看我之前的作品,觉得以前的书过于幼稚和做作,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说明我在进步。
7、你觉得作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样的呢?
答:写作并非自娱自乐。对于写作者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最为现实也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对自己的文字和作品负责,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比较贫乏,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作家的使命显得尤其重要,创造出有价值的好作品,继而让作品中的高尚精神去影响人类,滋润社会。但光有作品还不行,有人说,“写作不必承受道德束缚”,那么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者,而不是“作家”。“作家”首先要用作品说话,然后自身还要有好的人品、高尚的精神能够去鼓舞人、带动人,而且一定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
8、你如何评价自己现状的生活状态?
答:写作是件幸福的事儿,因为仅凭一支笔,我就比别人多活了一个世界。写作使让收获这种创作的快感和幸福之外,也使我收获了名气和认可。每天有灵感的时候写作,如果没了文思,就出去走走,或者尝试一下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很充实很丰富。
9、今后是否会尝试别的文学样式?
答:目前我的创作范围已经比较广,小说、戏曲、曲艺、影视等。曾经有一位读者很让我感动,他给我发了一封五千字的信,信里指出我这些年尝试其他事情太多,应该保持小说写作的状态,而且他很真诚地建议我“不要靠娱乐太近”。实际上,我内心里一直将小说写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10、在你的创造经历中,有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经历要与大家分享?
答: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第一时间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采访慰问代表团,在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创作。在余震不断的帐篷学校里,我和学校里几位五年级的同学交流,当我告诉他们今天来的都是一些作家,也许将来能够在课本中读到某些作家的作品的时候,他们眼里马上闪出特别激动的光芒,他们纷纷跑出帐篷,想看看作家应该是怎样的。那个时候,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了责任,当时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
11、“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大家的帮助与支持,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这是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这句话。
答:在农村土生土长,父母也不识字,一路走来,完全靠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这个过程中,这句话给了我太大的帮助。我希望把这句话献给所有有梦的年轻人。
12、除了读书写作唱戏,在业余生活中,你喜欢做些什么呢?
答:有很多朋友说我是事业型和家庭型男人的结合。在工作上,有很多自己的思路和见解,而且总愿意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除了我刚才说到的我的创作范围很广之外,我继续做着工作室,目前为国内至少60位艺人歌手进行长期新闻策划和包装,也一直在组织图书书系,还有公益活动;而在工作之余,我就会钻进厨房,烧菜做饭,研究各种佳肴,每逢周末,家里的厨房就是我一个人的,因为我觉得我上班的时候,父母每天辛苦且很用心地变着法做出我爱吃的菜,到了周末,应该是我给父母做饭的时候了。
13、请用简要的三句话形容自己。
答:浪漫的幻想者,把双鱼座性格演绎到极致;努力的80后,有梦就追逐;初生牛犊不怕虎。
14、你希望未来的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答: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但具体也没有过多地去幻想,我很务实,只希望自己每一步都有所进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15、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答:现在的人,对成功的理解过于世俗和狭隘。我认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是成功。无论奋斗之后是辉煌还是不尽人意。
16、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答:幸福就是你对生活笑,生活也就对你笑。乐观自信地对待任何事情。
17、通过文学作品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价值观?
答:热爱生命。只有这四个字。在我的小说里,虽然设置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起伏多舛,安排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爱恨情仇,但我希望在我的文字里和这些情节间昭示出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18、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对未来怎么安排,会一直走写作这条路吗?
答: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写作。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会一直写下去,这辈子不会放弃写作。因为我深深地热爱着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我笔下的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