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蛋"屡获奖遭质疑 文艺评奖,权威从何而来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双黄蛋"屡获奖遭质疑 文艺评奖,权威从何而来

2011年09月09日 10:12   来源:人民日报   

"双黄蛋"屡获奖遭质疑 文艺评奖,权威从何而来

 

    黄志忠、陈宝国也同获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双黄蛋"屡获奖遭质疑 文艺评奖,权威从何而来


    海清、蒋雯丽更同获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人手一奖成惯例  为了评奖而评奖

    在人们针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表奖、飞天奖相继发出疑问时,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还有大量的评奖,其长期存有的问题远比这些更值得考问。

    在舞蹈、音乐、曲艺、戏剧、杂技、影视、写作、民间文艺等等大小评奖中,在那些不时举行的汇演、调演、艺术节里,几十个奖、上百个奖,甚至几百个奖,早已是常态,人手一奖几乎成为惯例,一等、二等、三等之外都是优秀,来者必奖。不要说“双黄蛋”,十几个“蛋”也是常事。

    “跑奖”是一些评奖的公开秘密,每次评奖,评委会和组委会无不面临种种压力,在人情、关系、指令甚至馈赠面前,人人得奖不能不成为最佳选择。“但人人有奖的结果常常又是人人不满意,得大奖的认为奖项会因此贬值,不得大奖的则认为这样的奖等于没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说。

    举办方、举办城市、投资方举荐的作品必须获一大奖,如今也成为一些评奖的潜规则,一等奖的“双黄蛋”常常是为这些潜规则而预备的,这也影响了评奖的公正性。

    评奖确实促发了生产热,每到评奖前夕,各文艺团体都会变得热闹起来,很多作品为了评奖而诞生,等到获奖之后,就是上级表彰、媒体评论,然后归于沉寂,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演出市场和观众需求。评奖型作品在每年产生的文艺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还有许多编导、作者似乎成了评奖专业户,评奖时特别抢手,因为人脉、关系、声誉和编创路数使他们的产品中奖率很高,当然也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很多评奖尽管无益于市场,也无益于社会,但作为得奖者来说,还是有诸多利益可图,提升、晋级、评职称、出名、表彰,与奖项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另外,作为主管部门和领导,获奖也是不小的政绩,结果,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人力最终演变为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得失。

    权威性来自积累  少而精才有威信

    许多奖项已经设立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至今仍没有确立自己的权威性,不仅社会不予重视,即使圈内人也从来没当一回事。如今,评奖的公信力又成为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关注的话题,更让一些奖项距离权威性日益遥远。

    如何才能树立奖项的权威性?一些文艺界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一直认为,评奖必须少而精,泛滥的奖项和一奖多人肯定充满水分或降低水准,尤其大奖,获奖的最好是一人或一部作品,其独一无二的分量因此才能显示出来。“双黄蛋”和一堆“蛋”,往往都是人情关系的结果,没有多少道理可言。

    公开透明当然可以促进评奖的公正,但据一些文艺界人士介绍,国际有一些非常著名的评奖并不公开,却树立了很高的权威性,这是因为,无论评奖的方式如何,评委的水准、眼光都很高,而且最终结果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当一种评奖经过多次考验,评出了一个又一个举世公认的杰作和人才后,久而久之,其权威性自然确立。

    评奖的独立也是许多文艺界人士的强烈呼吁。评奖应该远离利益集团,独立于商业、人情等众多关系之外,尽量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否则,权威性就永远无法树立。当然,任何评奖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质疑,权威也是相对的,让各方都满意的结局并不存在,但只要评出的结果确实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就一定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树立应有的权威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