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开幕式:在回归中绽放深圳精神

2011年08月16日 10: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彭海霞 裴 霞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以仪式为主线,将仪式艺术化”,展现了回归、环保低碳、简约不简单、深圳精神等重要特色。

 

    2011年8月12日晚8点,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开幕。“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深圳大运会开幕式“开风气之先”,展现了回归仪式、环保低碳、简约不简单、深圳精神等重要特色。

    大运会开幕式独辟蹊径,回归体育,回归仪式。无论是《鲜花礼赞》、《开门鼓舞》、《激情之夜》、《春天的故事》、《与书共舞》、《绿道英姿》6个篇章,还是开幕式整体的“以仪式为主线,将仪式艺术化”的基本思路,都彰显着深圳的青春活力和城市魅力。

    仪式艺术化:从文艺盛典到体育盛宴

    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重头戏通常是文艺表演,深圳大运会显然突破了这种认知窠臼。开闭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石钢表示,大运会开幕式,运动员才是主角,仪式才是主线。因此,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立足回归体育精神,回归仪式本身,让参赛运动员成为开幕式的主体。

    石钢表示,深圳大运会开幕式遵循“崇尚运动、回归仪式、以运动员为主角”的内容定位。“以仪式为主线,将仪式艺术化”是本届大运会开幕式的基本思路。凭借该结构思路,通过青春美学和运动美学的表演内容,大运会开幕式演绎了一场青春城市和青春人的精彩聚会。

    “回归仪式”首先体现在整场开幕式没有明显段落划分,表演元素是仪式的情绪铺垫和延伸;其次,运动员入场改变了通常从入场口进入、环场绕行的方式,采取从青春大道双路进场,节省了入场时间;再次,国旗入场、致辞等仪式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艺术化包装。

    崇尚运动、回归仪式、张扬青春美学和运动美学,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更是体育盛会,而不仅仅是文艺表演。

    不一样的环保低碳理念

    不放烟花、不请大腕;绝大多数演员都是普通大学生;舞台、许多表演者的服装都用可回收材料制作……大运会开幕式,环保低碳理念创造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精彩,大大降低了开幕式的成本投入。

    相对于传统开幕式的烟花齐放、人海战术般的团体操表演,深圳大运会开幕式很早就公布不放烟花,不请大腕,这也是践行环保低碳理念的第一炮。这给了习惯于传统开幕模式的观众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给开幕式策划团队提出了重要挑战。石钢说:“不放烟花正是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追求环保低碳的一个重要创意之一——让青春的盛会在清洁的空气中进行,其凸显出的不一样的公益效果是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的收获。”

    开幕式前征集的100万只塑料瓶也是此次践行环保低碳理念的一个创意,这批回收的塑料瓶由于形状、大小不一,经过二次加工成统一规格,搭建成了开幕式舞台和环道,它们与灯光形成了一种特效。此外,许多演员的服装也都是用环保材料制作。在开幕式《绿道英姿》这个板块的表演里,大运会还借助广东绿道建设的主题,发出对绿色生活的呼吁。

    为了突出深圳大运参与平台的广泛性,此次开幕式参与演出的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演员。参与表演的大学生约有8000人,而其中深圳本地的大学生占据六成。

    “世界之门”海纳百川,体现深圳精神

    虽然大运会开幕仪式和表演奉行简约原则,在可看性上却绝对不简单,依然非常具有冲击力。开幕式副总导演董学海说,此次开幕式在表演空间、仪式设计、节目理念上都充满了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绝妙创意。

    开幕式的最大看点是大运场馆“春茧”中“世界之门”的运用。这个110米宽、26米高的大门朝深圳湾敞开,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石钢说,“这是奥运会、亚运会没有的,而且一打开,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你可以展开想象。”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从“世界之门”走来,营造了一种敞开大门迎接各国来宾的效果。

    “奥运会是360度表演的空间,亚运会是一个海心沙船上的表演空间,我们除开360度内的冲击,还有360度外的冲击。”石钢说。通过“世界之门”,大运会开幕式有了两个舞台,一个舞台在体育场内,一个舞台则扩展到门外,包括主火炬塔也位于“世界之门”外,这便体现了开幕式的延展性。

    由深圳本地高科技企业研发制造的两扇LED屏幕构成的大门三次开启、两次关闭,每一次开合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第一次开门寓意着打开世界之门,迎接八方来宾;第二次开门开启文明和知识之门,寓意着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第三次开门开启的则是未来和梦想之门。“世界之门”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空间局限,通过敞开的大门,将门外的海洋与城市纳入表演空间,极大地开阔了观众的视野,提供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欣赏体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