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汉服倡导者:穿汉服非行为艺术 文化复兴任重道远

2011年06月09日 1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沈兰

 

    现代汉服倡导者传承复兴汉文化。李晨韵 摄


    中新网杭州6月8日电 每逢传统节日,在杭州西溪湿地、西子湖畔等名胜风景区内,人们总发现穿着一袭汉服的各色男女穿梭云间。身着汉服,双手作揖,抚琴吹箫,手持古书,这些已成为汉服倡导者的特征,不过他们并不认同这些属于行为艺术。

    穿汉服非爱好亦非行为艺术

    “我们不习惯穿汉服被人称之为汉服爱好者,更不认同穿汉服的行为属于行为艺术。”80后青年方梓彬是杭州汉服雅集群的新成员,不过在工作之余他更愿意穿着汉服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并参加与之相关的活动,但他特别向记者强调应该准确称其为汉服倡导者。

    与现代新新时尚一族相比,穿汉服无疑被人视为“奇装异服”,无论置身于何处都有极高的关注度,有人欣赏也有人指责。尽管对穿汉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都在方梓彬等人的意料之中,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会和人们去解释。

    据了解,这批汉服倡导者之所以不认同被人称为“行为艺术”,是因为他们要学习不仅仅是外在的衣着和行为,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如古代婚丧嫁娶礼仪、成人礼、琴棋书画与现代歌剧、钢琴曲等等,但凡是好的东西都打算尽量吸收。

    叶琳是一位还未进入大学的高中生,除了在元宵、清明、花朝、端午、上元这些传统节日外,双休日她也喜欢穿上汉服秀一秀。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不小,因为在极高关注度之下,不仅需要她举止端庄、面带微笑,而且还要兼备一定内涵。

    传统文化复兴任重道远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汉服为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始于三皇五帝时期,后延续到明代,连绵几千年。

    时光飞逝到21世纪的今天,中西文化多元交融之下,汉文化历经岁月洗礼之后被处于边缘化境地。“国学太难学”、琴棋书画学习更需要耐心摒除浮躁,今人奔走相告叫苦不迭。

    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浙江大学笛箫教师马浩洋认为,应该“从我做起,从平时点滴做起”,他教导学生熟读四书五经100遍能解其意,从古代篆书开始勤练书法,因为这些更能培养学生的定性。因此,包括他在内的一群汉文化捍卫者曾赴北京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王财贵读经教育中心。

    1994年,台湾台中师范大学语教系副教授王财贵开始发放传单、奔走演说,主张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读经典教育的倡导得到广泛响应,大陆也受影响得到推广。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5万名汉服倡导者,杭州是全国汉服认知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不过即使是在杭州,穿汉服者经常会遭遇尴尬。名叫“君子”的网友堪称是汉服铁杆粉丝,在生活中他就经常会遇到好奇的路人问询穿着服饰为何物,甚至被人称为“和服”,种种经历令他啼笑皆非。

    “君子”认为很有必要对民众进行汉服文化普及化教育,汉服若要得到发展,必须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否则汉服复兴之路漫长。他希望能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从而复原华夏传统服饰。

    目前汉服还没有款式、布料、制作花纹、场合、发式、鞋子等统一标准,现代汉服虽然处于加快升华发展状态,但是还处于较混乱复杂时期。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常有人大代表呼吁,确定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可以自行设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为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