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免费开放三周年 着力践行文化惠民

2011年03月30日 09: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阿勒得尔图 班丽丽
    3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将迎来免费开放3周年。记者日前来到这座内蒙古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徜徉其中,记者再一次深切感受到该博物院那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介绍说,免费开放后,观众的参观热情空前高涨,3年来共接待观众440多万人次,年观众量130多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4000多人,是免费开放前的6倍多。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参观人数呈现突破性上升态势,曾经创下日参观人数1.3万多人的最高纪录。

    服务与安全相结合

    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随着观众人数的持续增加,给博物院的管理运行特别是文物、公共设施、观众的安全和参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对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内蒙古博物院相继出台了《内蒙古博物院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内蒙古博物院对社会免费开放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等规章和措施,为免费开放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避免观众急剧增加而引起拥堵现象,内蒙古博物院采取“免费不免票”的办法控制观众流量;根据流量的变化及时调整参观劵的发放数量;对团体参观采取预约方式,适当错过节假日观众参观高峰期;根据观众数量对各展厅实行流量调节,这一做法已被其他省区博物院(馆)广泛借鉴;增加展厅免费讲解场次,并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众实施不同的讲解方式;每年发放观众问卷调查表,根据观众意见,不断改进陈列展览的形式、内容、设计和效果,促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览与教育相结合

    内蒙古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举办和引进了内蒙古考古新发现展、国家博物馆珍藏展等高水平的专题展览30多个,并创新展示方式,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展示,内蒙古博物院通过民族礼俗、礼仪演示,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器乐展示展演,邀请观众参与模拟考古、装架恐龙化石模型、陶器制作等活动,使观众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内蒙古博物院还凭借藏品优势和民族特色,突出主题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开辟传播渠道,强化了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社会教育活动。他们平均每3天就安排一次社会教育活动,并注意突出草原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功能。博物院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称号。

    讲座与讲解相结合

    免费开放伊始,内蒙古博物院就依托内蒙古文物资源和区内外专家学者,以专家专题讲座、观众互动讨论、现场交流的形式,别开生面地推出了“博苑讲坛”,并根据形势需要和宣教重点将讲坛分为历史文化类讲座、民族文化类讲座、爱国主义教育类讲座、民族团结教育类讲座、文化普及类讲座、国际学术交流讲座、观众服务类讲座七大类。如内蒙古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塔拉与其他专家共同举办的12期草原文化与考古讲座,从不同角度生动地阐释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明。还推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影响”“蒙古族长调艺术”等系列讲座。期间,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丁·琼斯和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三轮嘉六分别带来了“史前时代的东西方接触”“日本博物馆现状及发展”的讲座。“博苑讲坛”开办以来成功举办了36场讲座,不仅观众欢迎,而且受到了国内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内蒙古博物院拥有一支学历高、素质好、多才多艺的讲解员队伍,他们生动的讲解让那些静态文物变为动态文化。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解大赛”中,内蒙古博物院参赛选手分别荣获中文专业组一等奖1名、英文专业组一等奖1名、志愿者特别奖1名,并荣获团体一等奖。他们还利用每年寒暑假举办小讲解员培训班,累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生达1600多人,通过比赛考核,已有100多名中小学生成为内蒙古博物院的小志愿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