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前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环境和基础都非常好

2011年02月25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梅松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  中国经济网 郝红波/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5日讯(记者王婉莹)  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21日经表决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梅松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他认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是“顺势而为”,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环境和基础都非常好。   【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有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245.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2.8%。这个数字在全国是相当高的。梅松表示,在1200多亿元中,动漫游戏和计算机软件服务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其次是出版发行,或称内容产业,内容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总量的贡献比较大。

 

    梅松认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是“顺势而为”的。全国的人均GDP是4000多美元,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末期大概要达到5000多美元。按照一般的经济统计数字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过去讲温饱型消费,要转变成享受型消费,也就是侧重于娱乐消费。尤其是北京,北京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多美元,正处在消费升级的阶段。北京的电影市场很火爆,去年票房收入12亿,是全国票房的冠军。”享受型消费结构带来的产业发展空间就非常大。现在的文化产品供应不够,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有70%的缺口。“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我们的产业缺口相当大,各种文化创意产业都可以进来。现在工业制成品是供过于求,产能过剩。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供不应求。”

    梅松表示,北京本身具有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决定了文化资源很多,可以作为产业基础。

    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都北京到底发展了什么?是发展工业、制造业,还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北京市这些年来一直在调整经济结构,提出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换句话说就是发展服务型经济。服务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低耗能,好水少、耗电少,符合首都的资源禀赋特点。如果北京再像别的城市那样铺摊子、建大工业,显然不符合北京资源特点的要求。还有就是强势推动,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产业来推进。从资金、政策,到领导体系,在全国是比较到位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了,产业才有可能发展。北京目前有文化创意产业7000多家,没有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也没有文化创意产业大好的发展形势。 

    梅松说,“文化创意产业最终是产业,最终要按市场规律推动产业发展。现在中央也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强调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在这个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非常好的。大的背景是中央很重视,现在很多省市也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地的发展重点,很多省市提出文化强省、文化立省。 梅松表示,市场体系必须完善,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比如要素市场、中介体系、评估体系,这样的产业才能取得更大发展。还要走出去,就是走向国外。” 


    文化产品要走出去,文化创意人才也要走出去。过去中国输出的产品是设备,我们现在开始输出艺术品、电视节目、大型演出。最后一点就是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果企业没有积极性,只靠政府的热心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投资、融资提供帮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