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5日 鹿心社)

2016年02月18日 16:27    来源: 江西日报    

  ——2016年1月25日在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 长 鹿心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江西工作“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6723.8亿元,增长9.1%;财政总收入3021.5亿元,增长12.7%;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6993.9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68.9亿元,增长9.2%;外贸出口332.7亿美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6亿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9元,增长10.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5%;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控制目标1.1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促发展,聚精会神抓创新,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2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8条”等政策措施应对困难,打出稳增长“组合拳”。加强领导分级挂点帮扶,帮助企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向社会发布102个PPP项目,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昌樟高速改扩建、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合福客专、华能安源电厂、赣南红都变电站、大唐抚州电厂、峡江水利枢纽等一批交通、能源、水利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丰电三期、大唐新余电厂二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北汽昌河汽车景德镇一期、九江石化8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提升传统消费,拓展新兴消费,健康养老、信息、旅游等消费发展迅速,服务业占GDP比重38.6%,提高1.8个百分点。加强重点出口企业帮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贸易便利化。外贸出口企稳回升,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坚持放管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本级行政权力事项精简63.6%,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1%,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三单一网”改革快速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府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江西政务服务网在全国率先开通运行。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凤凰光学、昌河汽车等五大集团重组顺利推进,省直单位所属企业脱钩移交工作按期完成,省盐业集团等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率93.5%,农村土地流转率33.7%。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改革,资本市场活力增强。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及泛珠、长三角、闽三角等区域开放合作,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江西发展升级大会,赣港会、赣台会、华赣会、瓷博会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开放平台和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九江城西港区正式对外开放,赣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正式开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增长12.1%;引进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232.2亿元,增长15.2%。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突出创新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密切科研与产业的对接,新增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家,新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10个、协同创新体15个,新增抚州、赣州、吉安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明专利授权增长59%,“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热敏灸”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过千亿产业达到10个。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蓬勃发展。新增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宜春明月山旅游区两个国家5A级景区,鹰潭获批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23.2%、37.3%。重组江西金控集团,新组建江西银行、江西省再担保公司、江西航空公司,引进东亚、广发银行。江西省金融租赁公司、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成立营运。全省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2863亿元,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增4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直接融资1522亿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3%。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全年粮食总产429.7亿斤,实现“十二连丰”。

  (四)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展现新活力。昌九一体化取得新进展,社保、医疗、科教等公共服务同城化有序推进,现代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向昌九聚集,龙头昂起之势更显强劲。昌抚通信实现同城化,金融同城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苏区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吉泰走廊发展活跃。赣东北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加快,赣西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全省城镇化率51.6%,提高1.4个百分点。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2万户,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4万公里,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五)保护生态强化治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成生态红线、水资源红线划定,示范区建设各相关工作全面跟进。强化以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净空”行动,实现PM2.5监测设区市城区全覆盖,全省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0.1%;强化以“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治理为重点的“净水”行动,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1%;强化以城乡生活垃圾、农村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矿区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净土”行动,土壤污染得到控制。完成植树造林214.7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南昌、宜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吉安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首期筹集补偿资金20.91亿元。创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河长制”。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的权重,绿色发展成为自觉行动。  

  (六)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保障改善民生,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0.6万人,全年减贫72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26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残疾人福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全部兑现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全年棚改开工16.54万套,基本建成12.45万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基本完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南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瑞金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在新余、鹰潭及全省所有县(市)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成功举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式台球世锦赛和中华龙舟大赛。信访工作进一步改进,法治江西、平安江西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持续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工作,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老龄、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以法治政府建设为重点,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顺利收官,江西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部分经济指标实现“总量翻番、位次前移”。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实现总量翻番;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前移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全国的第21位前移至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22位前移至第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14位前移至第12位。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生产总值由9451亿元提高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7%。千亿产业由4个增加到10个。三次产业比重由12.8∶54.2∶33.0调整为10.6∶50.8∶38.6。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发展协调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净增2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4000公里,净增1235公里;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达到867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突破。统调电力装机达1800万千瓦,净增537万千瓦。4G移动电话和光纤宽带覆盖均突破1000万户。主电网输电线路长度突破3万公里,净增9300公里。城镇化率累计提高7.5个百分点,完成4.2万个新农村点建设,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发展活跃。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展现勃勃生机。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由22个增加到85个,过50亿元的达到5个,南昌县率先突破100亿元,区域经济呈现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生态优势稳步提升。全省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0.6%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全境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低保、医保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70.4万人,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38万人下降到2015年末的204万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升。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由15660元、5987元提高到26500元、11139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2%。累计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42.8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86万户,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五年的发展,倾注了全省上下不懈的努力,凝聚了全省人民共同的智慧。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控运行,精准施策,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发挥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营造激发创新的条件和环境,焕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始终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让市场活力竞相迸发。以更宽广的视野布局对内对外开放,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领域、新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发挥生态这个突出优势,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新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新优势,不断积累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既为江西绿色崛起加力,也为全国绿色发展打造“江西样板”。我们始终坚持抓住为民谋利这个根本要求,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始终坚持筑牢法治建设这个重要基石,把依法治国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力推进行政权力法治化,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最为关键的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江西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需向代表说明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二五”中后期全国经济发展增速普遍放缓,我省也有少数指标略低于“十二五”预期。这既有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传统增长动力弱化的影响,也有我省主动压缩过剩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因素。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省上下按照省委“十六字”方针,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付出了艰辛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消费增长乏力,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创新能力较弱,增长动力还没有真正实现转换。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还需持续用力。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还不够高,少数地方和部门存在安于现状、为官不为、落实不力的现象。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将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属于政府自身的问题,我们将坚决革弊鼎新。  

  二、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考虑

  制定全省“十三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对于凝聚力量,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意义重大。省政府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一)关于“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背景考虑。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层面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空间将更大,发展的领域将更宽。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经过“十二五”时期发展,基本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政策红利、改革红利、生态红利、开放红利等正在叠加释放,这些积极因素将为未来五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持久动力。同时,未来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市场总需求不振,投资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三期叠加”态势仍将持续,动力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我省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呈现“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在编制《纲要(草案)》时,充分考虑了这些背景因素。总的要求是,因应形势变化,把握发展大势,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奋力谱写江西发展的新篇章。

  (二)关于“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考虑。

  指导思想是规划的灵魂,是未来五年发展的根本指引。省委的“规划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了基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指导“十三五”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谋划推动“十三五”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二是突出了目标引领。“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同步全面小康统领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明确了发展路径。创新、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是江西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任务推进落实。这些原则和要求,都体现在《纲要(草案)》当中。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考虑。

  省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其核心内容是: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围绕总体目标,《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35个具体目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5个,约束性指标20个。

  确定这些目标,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与国家“十三五”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相衔接。目前我省全面小康进程相对滞后,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速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设定年均增长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二是充分体现江西省情特色和发展优势。《纲要(草案)》根据省委“规划建议”要求,提出建设信息江西、法治江西、信用江西、健康江西、美丽江西等目标,都是充分把握省情特色和优势提出来的。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目标的设定既要鼓舞人心,更要切实可行。从经济增长的潜力、发展惯性、内外发展环境看,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上述要求。

  (四)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的考虑。

  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迈向信息化发展新时代、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等十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等三项措施。制定这些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时,主要把握和考虑了三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发展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部署都体现在工作任务中。二是完整体现省委“规划建议”,是省委“规划建议”七大战略、三项保障的具体落实。三是突出与“十二五”工作的连续性、紧贴新目标的针对性、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

  各位代表,《纲要(草案)》经大会讨论通过后,将成为我省“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标志着我们开启富民兴赣的新征程。时代赋予我们责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同心同德,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我们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总体看,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将持续,面临的发展形势更为严峻。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积极应对挑战。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江西“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驱动增动力,以深化改革添活力,以开放合作拓空间,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奋力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2%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激发“三驾马车”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抓项目扩投资促增长。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项目。安排省大中型建设项目725个,总投资约1.35万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500亿元左右。交通方面,开工建设广昌至吉安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兴国至赣县、修水至平江等11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开工建设赣深客专、合安九客专、吉永泉等铁路项目,建成武九客专江西段。建成上饶三清山机场。能源方面,推进神华九江电厂、丰城电厂三期等5个常规火电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西南水电入赣等特高压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建成抚州电厂第二台百万千瓦机组、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国华信丰电厂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开工建设廖坊灌区二期工程、四方井水利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基本建成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产业升级方面,开工建设南昌航空城试飞区、赣州北斗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昌飞吕蒙总装园、北大科技软件产业园等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开工南昌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重点实施16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10个城市公共停车场项目、共青科教城等18个教育项目、省属医院新院等24个医疗卫生项目、省文化中心等12个文化项目以及15个重大体育健身项目。为保证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投融资方式,务实推进PPP模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发行支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投融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兴业态拓消费促增长。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促进消费。实施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工程,打造城市新商圈、商贸综合体。多种形式鼓励消费。对首次购买城镇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并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将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积极做好商品房“去库存”工作。加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皮卡等新型货车下乡。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培育康体养生、自驾营地等旅游新业态,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加快赣浙闽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试点发行省内“旅游一卡通”,力争在南昌、景德镇实施外籍人士72小时过境免签。加快“光网江西”“无线江西”建设,推动宽带提速降费,促进信息消费。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养老、家政、健康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供给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与消费需求高水平对接。

  优化出口结构促增长。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实施外贸出口提升工程,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服务出口,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物流枢纽、“海外仓”。制定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政策,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以进口促进产业升级。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校企联盟、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用贯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推进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持续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力争今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4-5家,实施10个左右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培养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10个,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10个左右科技协同创新体。

  推进重点领域创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重点研发攻关,力争全年开发省级新产品100项以上。推进实施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等20个左右重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精选5个左右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产业骨干工程,实施“一项一策”,以股权投资、质押、贴息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互促、民间草根与科技精英并肩、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生动局面。加强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交易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努力催生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创新升级。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研究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市县政府和园区设立配套引导基金,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众筹融资,探索开展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着力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

  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开展科技计划财政资金后补助试点和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健全政府科技投入和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比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办好中国青年APP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展身手。扎实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提高效能优化服务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强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完善行政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着力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服务的便利性。

  以更有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重点深化市场改革。深化煤电、气电价格改革,提高对落后工艺、设备、产品生产的差别电价和水价,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启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推动市级平台和网站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江西”。加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以规范管理和增强活力为重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提高征管效能和质量。围绕搞活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推动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尽快挂牌开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推进裕民银行筹建,争取平安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整顿金融市场秩序,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以搞活增效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战略重组,着力抓好江铜集团、省旅游集团、江西国际公司和省招标咨询集团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全面剥离省属国企办社会职能,积极推进钨和稀有金属产业重组整合。深化江西报业集团改革,组建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省广电传媒集团。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国资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四)加快工业强省步伐,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着力推进钢铁产品制造升级,铜精深加工、建材节能环保、石化产业综合利用转型和服装家纺品牌提升。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终端产品,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更多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去产能”,妥善处置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LED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南昌光谷。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终端和高端迈进,着力打造吉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应用,积极推进省市数据中心、航天云网、中华工业云、中国电信中部云基地建设。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在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启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等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每个设区市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产业协作联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对接,以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为纽带,推动产业集群外部对接,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和铜箔铜板、硅钢和机电产品等10个专项对接。选择20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智能化改造试点,打造一批智能化工业园区。

  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切实降低企业交易、人工、财务、物流、用电用气成本。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信贷支持,力争“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贷款400亿元以上。扩大直接融资,力争全年新增2-3家企业主板上市,30家以上企业“新三板”挂牌,实现直接融资1000亿元。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省产品协议采购、省产品与省重点工程对接,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新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290万亩,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百县百园”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特色水产、有机茶叶、油茶等特色种养业,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和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提高江西农产品市场美誉度。深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空间。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镇村联动发展,着力实施农村自来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改造,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完成第一批654个中心村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程,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赣鄱特色的文化名村。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余江“国家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农垦、水权、集体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的增品、提标、扩面工作,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六)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抓好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开放对接。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赣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作用,力争开通南昌至福州、吉安至赣州至深圳铁海联运快速班列,加密国际直航航线,畅通对接通道。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和赣鄂皖长江两岸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九江与上海合作建设彭泽“飞地”产业园、南昌高新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合作建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实施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实施“央企入赣”“赣商回归”提升工程,推动更多央企在赣布局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赣商回乡创业。办好世界低碳会、赣港会、赣台会、瓷博会、药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设立“走出去”发展引导基金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大行业“走出去”发展。组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产业联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试验区发展,积极申报建设江西自贸试验区,努力争取南昌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型通关模式建设。主动参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数字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七)统筹推进区域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深入推进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加快昌九、昌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昌九、昌抚社会保险、新农合互通互认等领域同城化。支持南昌临空经济区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共青先导区发展“小镇经济”。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设立昌九新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吉泰走廊“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抚州赣闽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赣东赣西两翼齐飞,支持赣东北对接长三角,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联席会,推进赣浙省际生态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信江河谷城市群建设,全面启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赣西对接长株潭,打造赣湘合作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快新宜萍新型城镇示范带和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建设赣西(新余)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支持抚州建设向莆经济带。研究编制沿沪昆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谋划沿京九高铁经济带,以积极姿态迎接高铁经济时代,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带。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切实加强城市工作,抓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加快城市群、都市区等重大区域规划编制。推行市县“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城乡空间。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推动鹰潭、樟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促进进城农民转移落户,成为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市民。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支持县域工业园区专业化、集约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竞争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人口聚集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选择部分县市开展改革试点,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严格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鄱阳湖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完成植树造林12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继续抓好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加强城区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保持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和管理,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清洁生产等专项行动,推进农村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县级全覆盖,防止耕地、土壤污染。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清洁生产、资源集约利用等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施好赣州经开区、鹰潭高新区、南昌高新区、井冈山经开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推进贵溪市、吉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加快南昌、赣州“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支持萍乡建设海绵城市。支持上饶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和赣州建设新能源科技城。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力争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140万和160万千瓦。积极推进电能替代。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生态审计试点。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覆盖到乡镇的“河长制”。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培育绿色生态文化,让文明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