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期待是科技创新“落地”的台阶

2018年03月02日 08:40    来源:科技日报    眉间尺

  原标题:文化期待是科技创新“落地”的台阶

  这几天,有一则消息令人振奋:数字博物馆渐成标配,正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短视频、全景图片、虚拟现实等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手段,让自家馆里的宝贝活色生香。通过短视频,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展品的背景,实现了知识的延伸,高清图片则帮助参观者更清晰看到艺术品的细节,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技术,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文明遗迹与文化瑰宝以新的方式在数字化的时代集聚并得到展示,这为人们打开了欣赏文物和艺术精品的新空间。这些无疑都是科技创新送给人们的一份大礼包。

  不过,数字博物馆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至少需要两方面互相支撑的条件,一方面是数字技术的成熟以及在博物馆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则是民众数字化“进馆”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博物馆成为“标配”只是增强了人们享受博物馆盛宴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有多强,它要变成现实,还需要民众对数字博物馆形成强烈的文化期待,并将其作为文化生活的经常性选择才行。

  从现实的情况看,与数字博物馆的快速发展相比,人们对它的文化期待还不够强烈。有数据显示,收录了1625家博物馆文图资料的“百科数字博物馆”在线浏览人次为7300万,而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的总数已达到7.72亿。“数字敦煌”2017年的访问量为347万次,而敦煌市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则超过900万人次。在朋友圈中屡见吐槽的节假日去博物馆看“人”的“盛况”,也多少提供了可与上述数据相佐证的经验。可见,大部分人在规划自己的博物馆之旅时,还没有把数字博物馆列入计划。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改变,再多的云端博物馆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云端”,辉煌的数字化“成就”也就仅是一堆“数字”而已。那么,成为“标配”的数字博物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是一种敬而远之的“高配”。科技创新如果没有文化期待相匹配,创新成果“落地”就缺乏必要的台阶。

  文化期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复杂性可以说不亚于科技创新本身。仍以数字博物馆为例,虽然互联网发展风生水起,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但我们运用互联网的历史其实只有30多年,数字化建设的佼佼者故宫博物院着手建设“数字故宫”至今刚满20年,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上线仅两年。对于人群文化习惯的形成而言,这不过是岁月长河中极短的段落。数字技术在文化及生活领域的运用,在我国尚属起步时期。数字化的文化欣赏和消费经验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筛选,才能转化为人们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需要经由教育、制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宣传,才能变成可以代际传承的选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发展路径的正确设定之上。所以,在为数字博物馆成为“标配”点赞的同时,仍需要致力于增强其精细化和互动性建设,通过加强对移动智能设备的利用,拉近人们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物理距离,通过对数字空间中“游览”路线和方式的改善,缩短人们与馆藏的心理距离,同时加强数字博物馆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宣传和推广,让“进入”数字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常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