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布《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

2018年02月26日 09: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6日讯 近日,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重塑文化地理,推动成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造相得益彰,天府文化和城市精神充分彰显,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极大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点击查看更多政策内容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超过80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占GDP比重约10.0%,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4.0%以上。到2022年,建成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文创园区、文创街区、文创小镇、文创企业和文体旅品牌,形成要素集聚、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约12.0%,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0%以上。

  用地支持方面,《行动计划》规定:在符合法律法规、具备供地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文创产业用地需求,对文创重大项目按需“随用随供”。综合考虑文创产业政策因素(产业类型、产业形态、产业规模及自持比例等),可按不低于宗地评估价的70%(含持证准用价款)确定土地出让起始(叫)价。

  以下为政策全文: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

  (2017—2022年)》的通知

  各区(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12日

  以下为《行动计划》全文: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成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文化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丰富文化供给、激发文化创造,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推动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实现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全面增强西部文创中心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我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重塑文化地理,推动成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造相得益彰,天府文化和城市精神充分彰显,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极大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人文魅力享誉世界、文化人才充分汇聚、文创产业实力突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新创造活力强劲的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功能,提升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

  ——2017年,全面启动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加快产业布局、促进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形态、创新要素供给、构建产业生态、策划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完善管理体制,年内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750亿元,占GDP比重约5.5%,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20年,建成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平台,在传播发展天府文化上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文化艺术原创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文化品位充分提升,文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文创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人才充分集聚,文化创意品牌日益彰显,建成超过80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占GDP比重约10.0%,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4.0%以上。

  ——到2022年,建成一批具有国家功能性、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和平台,天府文化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历史与时尚相融合的城市文态基本形成,建成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文创园区、文创街区、文创小镇、文创企业和文体旅品牌,形成要素集聚、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约12.0%,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0%以上。

  三、推进举措

  着眼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的站位格局,全面把握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坚持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系统部署与分类推进相结合,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扎实推动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发展天府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成都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源于中华文明、成长于巴山蜀水的天府文化核心内涵,传承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基因、点亮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特质、彰显乐观包容的天府文化气度、厚植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表达,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天府历史文脉和独特文化成为市民留住乡愁的精神和物质载体,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

  1.涵养天府文化。搭建天府文化研究平台。创办天府文化研究院。围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和理论阐释。深度挖掘梳理天府文明史、发展史。对易于传承、符合主流、反映历史的名人、古迹等进行总结提炼,推动市民大讨论,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天府文化研究成果、普及读物和新媒体产品,深入反映天府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精神气质。

  搭建天府文化展示平台。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实施“攀原登峰”工程,建立健全覆盖文学原创、出版发行、演出播映、宣传推介、版权保护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大扶持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原创精品,抓好文学、剧本、作曲等基础性环节,引进培育一批文艺领军人物和创作人才,加快文艺院团改革,支持引导民营文艺院团成长壮大,推动网络文艺等新兴文艺有序发展,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弘扬天府文化的“大戏、大剧、大片、大作”。

  搭建天府文化传播平台。创办《天府文化》杂志,开办天府文化频道,改造提升“成都通”,综合运用报刊、频道、公益广告、新媒体等载体广泛传播天府文化。推动天府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进公共活动场所、进交通枢纽及口岸、进网络空间,让天府文化逐步成为城市气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论坛,加强国际文化双向互动交流,让天府文化魅力享誉世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公共文明行为引导,培育和宣传一批道德模范,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天府文化的先进典型,打造“志愿之城、公益之都”城市品牌,形成向上向善、公益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2.厚植文化传承。搭建天府文化传承平台。建立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编纂出版《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大力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挖掘提炼历史名人文化中符合当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创新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发挥历史档案作用,办好《成都故事》等档案展览,将《成都故事》打造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推动国民教育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文化“游学”、中华武术、传统礼仪、传统体育、中医药文化等专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推进天府川剧文化振兴行动。

  搭建文化遗产保护平台。抓好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历史建筑、古镇古村、川西林盘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结合城镇化和文创产业发展形成引导性、约束性、保护性规划。重点实施江南馆街遗址、东华门遗址、东郊工业文明、明蜀王陵、宝光桂湖、都江堰、青城山、宝墩遗址、芒城遗址、邛窑遗址、怀安军遗址等文化生态区的文物保护、整体风貌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搭建天府文化转化平台。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丰富民间文化活动载体,传承发展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促进成都文物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变、非遗资源向非遗产品转变。坚持“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优化城市文化形态,高质量建设一批富有地域特质、彰显天府文化、融入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的城市文化地标和公共空间,让历史风貌创造性融入现代社会,推进城市品位提升和文创业态升级。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送地方戏、体育锻炼等标准化文化服务,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实现菜单式按需定供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成“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促进城乡均衡、区域均等和人群均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行政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采取补助、创投引导、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力度,服务文化创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整合现有基层文化阵地,统筹建设集思想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健康教育、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厂房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和错时、延时开放。

  促进文化消费。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充分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多渠道鼓励市民文化消费,逐年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四季风”“文化惠民演出”“运动成都”“太极蓉城”“百姓故事会”等文化品牌,培育“一县一品牌、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文体活动。深化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书香成都”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多元的实体书店体系,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书店品牌。

  (二)加快产业布局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精准落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塑文化地理,构建文创“双核两带三片”全域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1.“双核”支撑。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西区、南区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发展天府文化为使命、塑造人性尺度为理念、优化整体功能为目标、培育新兴业态为抓手,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天府锦城”文商旅融合发展核心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工业遗产保护,打造怀旧景观、文创空间和休闲场所。通过“三降两提”“三增三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社区营造,疏解非核心功能,增加文创功能,建设文商旅圈互联互通慢行系统,打造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建筑、街区、交通和空间形态。依托新载体、大项目,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泛成都历史文化创意街区、泛城市绿道的休闲旅游体验区、泛成都中心的商业商务服务区。重点发展音乐艺术、传媒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会展广告、教育咨询、文博旅游、非遗活化等文创业态。

  天府新区以南部旅游文创功能区为核心,以锦江生态文化“沿江”带、鹿溪河文创产业“沿河”带、龙泉山西麓特色文创小镇“沿山”带为支撑,加快构建“一园三点多带”全域文创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天府文化集聚地、美好生活体验区。推动文化创意与城市建设发展融合,把文创功能植入天府中心、天府大道景观绿轴规划,融入特色小镇、大美乡村建设,推动布局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塑造特色城市文化,丰富城市底蕴。积极培育创新天府、科技天府、创意天府等文创IP,推动文化创意新组织、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发展文创体验、文博旅游、田园文创等文创业态和文创科技、文创金融、音乐演艺、创意设计、会展等现代高端文创产业。

  2.“两带”联动。龙泉山文创产业带(含金堂县、龙泉驿区、简阳市及青白江区部分区域、成都天府新区部分区域、高新区东区)按照“一心两翼”双城发展格局,在东部都市功能新区提前规划布局文化设施和文创产业。依托新城新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现代文创产业新兴区、文化装备制造区。依托龙泉山、龙泉湖、三岔湖等优质生态资源,坚持以人兴城、产城互动、产城人文协调发展,着力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重点发展创意设计、音乐艺术、度假旅游、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养医疗等文创业态。

  龙门山文创产业带(含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人本导向,坚持以控促优,划定生态红线,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利用民居、村庄、集镇合并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发展文创产业。依托古蜀文化、南丝路文化、精品灌区文化、大熊猫文化、水文化、道文化等资源,建设具有天府文化内涵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康养旅游、遗产旅游、科考探险、山地运动、乡村度假、民俗体验、创意农业等文创业态。

  3.“三片”共兴。北片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按照开放性国际化思路,依托国际铁路港服务业发展区、国际现代公路物流港集聚区,建设对外文化交流贸易体系,打造国际文创商贸业新兴区,重点发展文化贸易、信息服务、工业会展、工业设计等文创业态。依托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艾芜文化旅游小镇、锦门音乐小镇、川音文创园,重点发展古镇旅游、工业旅游、文博旅游、音乐艺术、游学旅游、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文创业态。

  南片区(双流区、新津县)按照城市南拓思路,依托自贸试验区、国际空港、军民融合产业园、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文化保税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重点发展文化贸易、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文创业态。依托古蜀文明、民俗文化、古镇旅游资源,建设农业博览园、牧马山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文博旅游、古镇旅游、运动康体、农业会展等文创业态。

  西片区(温江区、郫都区)按照高端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国家级影视产业制作基地、创新创业引领区,重点发展教育咨询、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智能穿戴等文创业态。依托古蜀文化、历史名人、川西林盘、生态农业、生物医学等资源优势,打造扬雄故里、非遗产业园区、健康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游学旅游、医学康疗、文化体验、主题娱乐、时尚用品、非遗活化、观光农业等文创业态。

  4.集聚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和融合式改造提升发展思路,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创示范园区、体现“特”在人文、在历史、在形态、在功能的特色文创小镇(村、社区),重现成都文化肌理的文创街区。到2022年,各区(市)县规划建成1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创小镇,规划建成30万至50万平方米创意设计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文创园区,规划建成100个以上具有创意特色的实体书店、书院、博物馆、小剧场、微影院、工作室、民宿、客栈等文创空间,打造一批文创产业示范基地,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规划建成或整修改造至少1条环境优雅、创意浓郁的文创街区。

  以因地制宜、集聚发展为理念,规划建设26个文创产业功能集聚区。在“双核”区域加快建设红星路国家广告产业园、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人民南路文创金融集聚区、武侯新城电子商务集聚区、东郊文创集聚区、南部旅游文创功能区、天府中心国际会展功能区,规划建设北湖·大熊猫文创集聚区。在“两带”区域加快建设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都江堰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崇州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安仁文创文博集聚区、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蒲江中德职教创新集聚区、简阳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区、金堂天府水城文旅康养集聚区,规划建设洛带文创旅游集聚区。在“三片”区域加快建设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新津梨花溪文化旅游区、四川农博园、成都创新创业集聚区(菁蓉镇),规划建设新都历史文化旅游区、青白江国际文创商贸新兴区、成都影视硅谷、温江星光影视文旅城。2018年6月底前,各区(市)县要完成文化地理的空间调整和产业布局,研究产业生态圈建设,制定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三)促进跨界融合

  坚持以智能化、智慧化为主攻方向,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创+”新思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的融合创新,促进文创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发展创新先导型、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创产业类型,形成文创新经济,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

  1.促进文创与科技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创领域转化运用,发展文创新经济,提升文化装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成都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打造文创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创产业园、文创孵化器。建立文创科技融合发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数据库,培育一批跨界融合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实施一批文创科技融合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建立文创科技融合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打通政产学研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打造一批聚集创新资源的研发转化平台。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等辅助工具,推进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文化创意内容生产,发展虚拟会展、艺术品微拍、移动多媒体、智慧文创等文创科技融合新业态。

  2.促进文创与产业融合。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培育一批文创“航空母舰”和行业“单打冠军”。

  促进文创和农业融合。推进文化创意与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合,打造一批集农业观光、体验、科教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创意的农业产品、农业节庆和农业景观。支持发展特色村落、创意民宿和田园综合体,鼓励艺术家租赁农房开办艺术工作室,引导农家乐等现有旅游形式提升文化品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艺家乐”“创意村”。

  促进文创和工业融合。大力培育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机构,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设计园区。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运用,强化创意设计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高端方向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重塑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传统工业园区多元文化创意要素的配置,打造一批工业旅游基地、特色创意休闲基地。

  促进文创与商业融合。依托传统商圈谋划新型商圈,将“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打造时尚体验、购物娱乐、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提升成都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质。鼓励商场、餐饮、酒店、咖啡馆、实体书店等传统商业企业引入特色文化、强化创意设计,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创新性开发一批文化衍生品,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

  促进文创与体育、旅游融合。挖掘开发天府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体验、赛事旅游、体育传媒、演艺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文化创意融入体育赛事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服务和运动休闲的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赛事资源、旅游资源的相互转化。充分利用好国际马拉松、国际美食节、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等大型赛事展会平台,发展时尚运动、美食旅游、会展节庆等文创业态,开发衍生产品及服务,打响“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3.促进文创与城市融合。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融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重点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教育等方面锻造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在社区治理和小街区建设中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按照“有机生命体”理念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精品街区、特色文创小镇。

  提升城市规划文化品位。将天府文化融入城市园林、建筑设施、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加快建设传承融合历史文化基因和现代时尚元素的文创街区,加快推进城市音乐厅、天府自然博物馆、天府文化国际中心、凤凰国际时尚艺术社区等文创地标建设,优化城市文化形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凸显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做好城市天际线和色彩设计,制定城市形态及建筑立面设计导则,加强实施对重要地段建筑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和大型公共项目的文化评估,实施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景区的风貌控制。

  打造城市文化景观体系。坚持系统耦合、多元相融、差异协同、品质至上的理念,顺应“山水田林路湖”自然肌理,萃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芙蓉文化等特色文化精华,深挖名胜古迹、历史人文、特色街区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的城市景观轴、市域绿道、城市绿廊和慢行系统,形成“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多层次文化景观体系,厚植城市自然人文环境软实力。

  (四)推进重点领域

  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顺应文创发展规律,遵循绿色环保理念,汇聚文创要素,优化产业生态,以八大产业为重点,打造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切实增强成都文创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1.传媒影视业。着力打造全国传媒重镇、互联网影视产业重镇、中国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交易中心,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和影视娱乐。打造1个全国一流的新型媒体集团、1个有全国影响力的财经媒体集团、1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园区、1个全国一流的传媒文化产业园、1个国家级影视制作基地。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208亿元。

  2.创意设计业。着力打造绿色环保设计之城,建设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发挥创意设计贯穿经济社会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强化创意设计引领作用和价值提升作用,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搭建开放合作平台,集聚100个创意设计大师团队,培育10个创意设计国际品牌,孵化1000个创意设计机构。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260亿元。

  3.现代时尚业。着力打造国际时尚之都,重点发展时尚服饰、时尚用品和时尚服务。整合时尚地标、时尚人物、时尚品牌、时尚平台等要素资源,创办1个国家级时尚产业园区,引进10名以上国际时尚大师,打造10个以上时尚知名品牌,举办100场以上大型时尚活动。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312亿元。

  4.音乐艺术业。着力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世界非遗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重点发展和促进音乐演艺、艺术品生产与交易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培育50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文化艺术名家、100名非遗传承大师,创办100个天府文化名师工作室,打造1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产业基地、5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音乐小镇和20个以上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举办100场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演艺活动。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52亿元。

  5.文体旅游业。着力打造世界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中国博物馆之都、中国书香第一城,重点发展博物馆书店旅游、时尚文创旅游、美容康养旅游、美食旅游、体育旅游和游学旅游。新增2—3个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1个全国一流的文旅集团,打造200个博物馆、100家书店、10个国家级文创特色商业街区、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小镇和1000个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创空间。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390亿元。

  6.信息服务业。着力打造中国动漫名城、中国软件名城、世界软件产业重要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和动漫游戏。培育3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150家信息服务上市企业(含新三板)。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832亿元。

  7.会展广告业。着力建设国际会展之都,重点发展会展服务和广告服务。培育10个国际化、国家级、专业性的文创品牌节会,建成1个以上国家广告产业园分园。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78亿元。

  8.教育咨询业。着力打造西部文创人才高地,着力发展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支持申创1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院校,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和100家以上全国知名咨询服务机构。到2022年,实现增加值156亿元。

  (五)发展文创金融

  推进文创金融跨界融合,搭建平台,优化生态,发展现代文创金融新业态,强化文创金融功能新支撑,探索文创金融结合新方式,提升文创投融资能力,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创新试验区。

  1.搭建文创金融平台。新设1—2家文创支行,开发符合中小微文创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设立中小微文创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市级文创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各类资本创设文创投资基金、机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意与设计产业核心领域、新兴文化领域。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展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与保险业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大力发展与文创产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互联网融资模式,为文创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2.优化文创金融生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补、贷、投、保”联动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文化创意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服务文创产业的专属机构和专业服务团队,提高文创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银企融资对接平台,采集共享文创企业信用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文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金融机构与文创企业人才双向交流。

  (六)壮大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做强做大一批龙头文创企业,培育一批本土文创企业成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增强文创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创产业质量、规模和实力跨越提升。

  1.促进企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鼓励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文创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集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集团、广播影视集团、传媒出版集团、财经新闻集团、新媒体集团。支持文创领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打造一批民营文化创意“小巨人”企业。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版权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创意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影视金融、网络票务、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专业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实现龙头骨干文创企业、中小微文创企业、个体劳动者协同发展的“彗星群”发展局面。

  2.促进品牌培育。以“诚信为本、科技创新、品质保证、消费引领、情感维护”品牌经济五要素为核心,构筑多层次品牌经济发展体系,培育一批“成都设计”“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文创品牌。制定天府文创品牌培育和输出计划,系统推进文创品牌发展。坚持品牌引领,着力建成以品牌集聚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为特征的天府品牌名城。培育品牌企业,评选成都文创百强企业,大力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文创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和“百年老店”。开发品牌产品、引进品牌项目、培育驰名商标,以“工匠精神”打造名牌名作名品。

  3.促进经济证券化。完善文创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储备机制,引导和支持文创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文创企业上市挂牌储备库,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鼓励文创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已上市和挂牌文创企业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公司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4.促进产业生态圈建设。着力打造文创产业生态圈,增强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完善文创产业、空间和政策体系,促进传统文创园区向共生型产业生态圈升级,建设基于服务和价值创造的虚拟产业生态圈,通过优化要素供给完善产业生态圈的效率提升支持体系,推动文创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根据产业定位、行业特点,强化数据信息、行业认证、融资服务、品牌推广、人才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重点形成若干文创产业集聚区和创意产业、大数据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重点领域产业生态圈。

  (七)扩大对外开放

  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实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升级计划,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文化交往的国际门户枢纽和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交往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天府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提升成都现代化国际城市良好形象。

  1.推动交流合作。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文化中心”,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前沿阵地、展示窗口和合作平台。充分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组织、驻蓉机构、国际友城和各类重要国家性对外文化品牌活动等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港澳台的文化合作,推动信息互通、资源互补、产品互推、市场互动,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联合地,共搭城市文化推广传播和营销平台。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来蓉设立研究院等分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依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南丝路文化等天府文化核心资源,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搭建国内外优秀艺术院团、艺术家高端交流平台,推动艺术精品“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民间交流,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文创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构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和文化外宣活动,形成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2.拓展传播渠道。打造立体传播平台,建立与国内外高端媒体深度宣传合作机制,推动市属媒体提升“手拉手”水平,邀请境外主流媒体来蓉采访,拓展互联网外宣阵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围绕中心工作策划重大外宣议题,把“讲好成都故事、传播好成都声音”作为对外宣传的基本方法,精准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加强外宣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联盟和“媒体访友城”等外宣品牌。大力开展“大熊猫与世界”“蓉港澳合作周”“南丝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感知成都”等重大活动,实施“一带一路”天府文化推广计划,组织媒体互动、跨境采访,提升天府文化国际辐射力影响力传播力。

  3.发展文创贸易。搭建对外文创贸易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文化保税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贸易物流中心建设,优化提升艺术品保税仓功能,建设中国西部蓉欧文化创意港,推动成都文创企业、文创品牌“走出去”。依托天府中心国际会展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文化展会服务能级。培育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及机构,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及境外投资,吸引国外知名文创企业和机构来蓉,推动成都文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与省内各市(州)在文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协作,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有利于共同发展的文创产业跨市域布局和梯度转移。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文创深度合作,拓宽成都文创发展外部空间,形成差异发展、互动共赢的一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重大项目

  策划实施437个推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1万亿元。其中,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战略性、支撑性重大项目38个,预计总投资约4500亿元。2018年计划开工建设锦江绿道、海外华文传媒国际交流中心、川港创意产业园区、华谊兄弟艺术小镇、中意文化创新园区、文殊坊二期、中国服饰与时尚博物馆、中法成都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熊猫星球)、完美世界文创产业园、蔚然花海音乐小镇、海航-龙泉驿综合开发项目、天府蔚蓝世界、蓝光水果侠主题世界二期、南丝路·天台山国际旅游度假示范区、言几又天府国际文创中心、天府自然博物馆、星光影视文旅城、都江堰国际康养特色旅游产业项目、葛仙山体育休闲旅游小镇、天府国际慢城等20个标志性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600亿元。

   五、保障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集成,紧紧围绕法治、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平台等系列核心要素,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文创沃土。

  (一)强化政策支持

  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出台的相关政策,认真落实我市“产业新政50条”。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创新要素供给、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业态,制定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配套政策,增强成都对全球文创要素资源的吸引和汇聚效应。

  (二)落实要素保障

  1.用地支持。在符合法律法规、具备供地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文创产业用地需求,对文创重大项目按需“随用随供”。对符合规划导向和产业条件的重大文创项目,可将文创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条件纳入土地出让方案,综合考虑文创产业政策因素(产业类型、产业形态、产业规模及自持比例等),可按不低于宗地评估价的70%(含持证准用价款)确定土地出让起始(叫)价。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地资源兴办文创产业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其原用途和原土地使用权利人可暂不变更。

  2.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存量资源,视财力优化增量。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文创产业,加大对原创精品、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基地)、人才引进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区(市)县要设立文创专项资金和文创产业引导基金,扶持文创产业发展。

  3.技术支持。支持使用新技术,着力提高传媒、出版、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快技术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支持发展数字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文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人才支持。加强文创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及本土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在“蓉漂计划”专家引进和本土专家培育中对文创人才予以倾斜,吸引文创领军人物、文创资本运营人才、文创科技创新人才等在蓉创新创业。与境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建高端专家智库。深入实施成都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推进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优秀女设计师选拔和培养计划。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将满足条件的文创产业“高峰人才”和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文创类人才纳入“蓉城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加大对青年文创人才的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文创企业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完善文化人才分类评价。

  (三)加快平台建设

  1.打造交易平台。举办全球文创交易会、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等文创类大型展会,打造文创重点领域的全球交易平台。鼓励成都文交所提档升级,推动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建设,促进版权要素的市场流通,实现版权价值转化,鼓励社会企业建立以IP为核心的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和成都物流优势,创办天府文创直播平台、文创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媒体电商水平,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创网商企业。

  2.建设信息平台。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型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各级政府开发建设集行政管理、政策发布、情报咨询、项目申报、资金扶持、产品展销等内容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体化、一站化”网上审批服务。鼓励建立政府扶持型信息平台,支持文创园区、基地开发服务园区、基地内文创企业的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建立企业主导型信息平台,鼓励企业自建自管具备部分公共服务功能的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型信息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与国际国内知名征信企业合作,建设文创产业信用体系等各类信息服务平台。

  (四)优化发展环境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维权纠纷调解,增强成都版权事务中心服务能力,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提升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积极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合法利益。推动有条件的文创企业建立公司律师事务部,促进文创企业间开展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2.提升服务水平。加大项目落地促建协调服务,优化内容审查等管理程序,推行重大项目“承诺制”,实施“仅跑一次”改革,为文创企业和项目提供精准、便利、透明、高效的“一窗口”“一站式”服务。下放审批权限,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办证规定,便利企业有效经营,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依法公开公布目录清单,目录之外不得实施行政审批。加强文创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沟通、协调、自律作用,积极培育法律咨询、财务咨询、人才培训、风险投资、代理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五)完善工作机制

  1.强化领导统筹。建立成都市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市文创产业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引进、项目推进等工作。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全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和产业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

  2.落实工作机构。市委宣传部作为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工作的牵头单位,要成立专门办事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各区(市)县是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明确相关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定岗定责。市级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处室,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制定工作措施,完成工作任务。

  3.突出项目招商。建立市县两级联动、以区(市)县为主、多部门协同的文创产业招商机制,对重大文创招商项目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专班制度。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要加强精准招商,按照文创产业定位,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的分析、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策略,提高项目招引成功率。强化产业生态圈招商,加强对文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招引,以现有落地龙头企业为核心,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开展补链招商、强链招商、扩链招商,大力招引各类功能性、平台性项目。

  4.强化目标督查。将文创项目效益、重大项目招商、项目投资、品牌培育、数据统计等文创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市县两级目标考核。建立常态化项目督察制度,实行项目通报制度。建立文创项目动态数据库,加强项目跟踪,落实考核要求。遵循文创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开展产业统计监测,定期发布统计数据和年度文创产业发展报告。严格奖惩机制,对招商引资作出突出贡献的市级部门和各区(市)县进行考核加分,对招商引资作出实质性贡献的机构和人员大力表扬、奖励,对推进文创产业发展不力的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严肃追责。

  附件:1.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八大重点发展产业内容表

  2.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责任分工表

  点击查看文件原文和相关附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