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讲“礼” 父母在须守岁

2018年02月15日 16:00    来源:法制晚报   

原标题:过节老例儿2 过年习俗打造中国特色年节礼仪 除夕夜要祭祖 守岁 吃团圆饭 除夕讲“礼” 父母在须守岁

  旧时,在人们的眼里,年比天大。这是民俗信仰,是社会信念,是百姓约定俗成的共识。几千年的过年习俗,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节文化、人人都要遵守的年节礼仪,包括除夕夜守岁、踩岁、吃团圆饭等习俗,都有“礼”可讲。

  过年为何叫“过”年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年夜饭

  要给未归的人留个座

  在过去的年节习俗中,每年的除夕夜,家家都要接神、祭祖、守岁,吃团圆饭。旧时要从天上请下神仙,从地下接来祖先,人做东在中间,共度团圆年,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大团圆。

  其实神是人造的,它只代表了人们的追求、理想和愿望。所谓的鬼,就是人类的祖先,年节的团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礼仪的展示。

  祭祖的礼仪,一般是在吃年夜饭之前,在供桌上摆好贡品、香烛。家中所有成员站在桌前,在放完爆竹后,由长辈点燃香烛,全家老小依次向列祖列宗行跪拜礼,礼毕之后,再吃年夜饭。

  除夕夜吃饭同样有“礼”。比如年夜饭,大多是12道菜,讲究“四平八稳”,除了4道凉菜,还有鸡鸭鱼肉,但这顿饭一般不宜有虾。因为过去有说,吃了虾,就怕第二年全瞎,也怕像虾一样,一年都直不起腰来。

  另外,年夜饭需要全家所有成员参加,不分辈分,不分男女,同桌共饮。对家中因远行在外未归的人,也要留个座位,摆副碗筷、酒杯,以象征全家团圆。

  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全凭三十晚上一顿饭。”这一晚,大家都要遵守礼仪,不许吵架,婆婆不能给儿媳妇脸色看,大人不能大骂孩子,全家要和谐相处,高高兴兴过年。

  父母健在 必须“守岁”

  按照传统习惯,除夕吃完年夜饭到接神、拜年之前,都不能睡觉,这段等待时间可以自娱自乐,称为守岁。

  晋周处 《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

  宋朱淑真《除夜》诗:“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乾,无应者。”

  清代潘荣陛《帝京碎石记胜》载:“(除夕)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这里说的“守岁”有祝老人延寿的意思。

  守岁之礼有两种含义:其一,对年长的人来说是辞旧岁,是让我们尊重时间,珍惜光阴;

  另一种含义是让年轻人敬老人、讲孝道,为父母长辈乞求健康长寿。

  所以按传统年节礼仪讲,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为的是表孝心。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

  相邀守岁阿戎家,

  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

  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

  儿童强不食,

  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

  更鼓畏添过。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民间俗谚道:“新年到,新年到,灯照火旺最重要。”

  说的是,除夕夜最讲究有灯有火,且要灯照火旺。

  人们认为,一夜灯火通明,来年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灯火皆旺预示着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所以在守岁的礼仪中,有一条就是除夕之夜家中所有屋里院内的灯都要点亮整夜不灭。

  在农村,甚至连猪圈、牛棚都要点上灯。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踩岁”寓意

  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民间,踩岁也是除夕之夜的一种习俗礼仪。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正午之前,把芝麻秸从院内各屋门的甬道,直铺到大门口的门洞,以便让家人出入时从上面踩过,称之为踩岁。

  据说,此俗礼是由古代的防盗措施演化而来的,因为院中到处都铺满芝麻秸,一旦有人进来就会发出声响,主人便会察觉,以此起到防盗作用。

  后来,人们又赋予了踩岁各种含义:其一,踩岁就是把芝麻秸踩碎,因“岁”与“碎”谐音。

  其意是踩去旧岁迎新岁,即取意“辞旧迎新”。其二,踩岁的“岁”又与“祟”谐音,因此又称“踩祟”,其意是在送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碎邪魔外祟和一切不吉利的事情。

  其三,芝麻秸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物,俗话讲“芝麻开花节节高”,人踩在上面,祝福新的一年能够节节高升。

  据说过去还有一种情况,凡在除夕之夜铺撒芝麻秸于院内到门洞的家庭,皆表示本户“忌门”,就是说,那家在正月初六之前都不接待妇女拜年。这种礼俗就属于陋俗,并无道理,也不应延续。

  文/张彬

  本文感谢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及其著作《中华传统民俗礼仪》

  相关链接:

  网络中国节之春节(专题)

扫码看“网络中国节之春节(手机版H5)”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