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欲借冬奥提升国际影响力 打文化产业牌塑造国家形象

2018年02月14日 09:12    来源:参考消息网    王亚宏 刘华

  原标题:韩国欲借冬奥提升国际影响力 打文化产业牌塑造国家形象

  冬奥会既是四年一度的国际体育盛事,也是体现东道国综合实力的窗口,是东道国企业面向整个世界展现形象的重要机会。记者近日在平昌看到,本届冬奥会的韩国赞助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力争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姿,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跻身合作伙伴成为国际品牌

  为更好地拓展收入、保障运营,国际奥委会对于奥运赞助商划分了严格的分级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层,是可在全球范围内常态活动的“顶级合作伙伴”,目前这一级赞助商共有13家,被称为“Top 13”,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来自韩国的三星。其下则是针对具体一届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其中多以东道国企业为主。以平昌冬奥会为例,合作伙伴包括现代汽车、韩亚航空及韩国电力公社等多家韩国主要企业。

  这些签约企业并非仅仅提供赞助,还要负责从各自领域保障运营。例如,现代及其旗下的起亚负责提供赛事用车,韩亚航空提供国际出行服务,韩国电力公社提供各类供电保障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是在提供服务,还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形象——观众在看,同行在看,客户在看——由此,冬奥成为企业实力的“试金石”。

  例如,在2月9日的开幕式现场,由于体育场内人员密集,通讯量骤增,活动开始不久,移动信号就接近瘫痪,开幕式结束后才逐渐恢复。这不仅造成观众暂时与外界“失联”,还导致不少现场记者难以及时回传稿件,工作人员之间也只能用对讲机联系。事后,不少媒体同行都对负责通讯保障的韩方企业颇有微词。一位在现场参访的中国通讯企业高管对记者分析,开幕式当天现场人员大约不到4万人,按照中国国内的标准并不算多,如果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应不至于发生这种情况。可以说,在开幕式这一仗里,这家企业在用户和同行眼中“小失颜面”。

  或许正因为此,参与奥运合作,标志着一家企业已真正成为国际品牌,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2014年索契冬奥会时,国际奥委会的顶级合作伙伴还只有10家,此后阿里巴巴、丰田和英特尔等企业陆续加入其中。  

  国际奥委会常以“奥运周期”为计算收益的时间单位,一个奥运周期跨度为四年,包含一届冬奥会和一届夏奥会。在上一个奥运周期(2013年到2016年),国际奥委会公布的收入达57亿美元。在包括平昌冬奥会和东京(夏季)奥运会的当前奥运周期里,奥运收入有望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从平昌冬奥开始,奥运会将进入“东亚时间”,相继迎来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目前,“Top 13”中已有五家东亚企业——中国的阿里巴巴、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丰田、普利司通和松下。可以预想,未来将有更多东亚地区企业进入各级合作伙伴之中。这也将是该地区大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的重要机会。

  依托文化产业打造国家形象

  文化产业是韩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业,也是韩国努力打造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支撑。因此,冬奥会这一机会,也自然成为韩国展示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

  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组织者以源自中国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开启序幕,整场演出使用了不少韩国化的中国传统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记者在平昌当地看到,同样是借助传统文化,一些韩国企业在努力推广各类周边产品,其中有些做法值得注意。

  在平昌冬奥会媒体中心旁的一家商店,紧邻入口的醒目位置就是韩国传统工艺品柜台,其中不仅有木质雕漆首饰盒、雕漆木筷、形状与“中国结”几乎无异的手织品外,还有颇为精致的香囊和香袋。此外,平昌冬奥会冰上场馆和媒体村所在的江陵市,也正是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虽然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但江陵将当地与端午相关的文化活动作为独特卖点,并力图将其作为旅游、工艺品等二次商业开发的基础。从营销效果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借助冬奥会吸引的外国客流,韩方也在努力扩大其现代影视产业的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外国观众大多来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地方正是韩国影视剧的主要境外推广地。从仁川机场到首尔市内,从江陵到平昌,时常可以看到以韩国演员为主角的大幅冬奥主题广告。在此过程中,奥运与文化输出、旅游推广等密切结合于一体。  

  冬奥会是体育的盛会,同时也是东道主经济与文化品牌的综合展示平台。一次成功的冬奥会,其意义不仅在于赛事本身,还在于东道主在此过程中积累提升的各方面资源、经验与影响力。在接下来的奥运“东亚时间”里,后续主办者也将面临同样课题。

  

  在平昌冬奥会媒体中心旁一家商店的韩国传统工艺品柜台里,悬挂着精致的香囊、香袋和其他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刘华 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