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饶图书馆:覆盖全县、城乡一体、通借通还

2018年01月22日 08:15    来源: 人民日报     刘成友

  原标题:山东广饶建立覆盖全县、城乡一体、通借通还的文化服务网络 

  这个图书馆,分身有术(关注公共图书馆)

  日前施行的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服务设施设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法同时还要求,应因地制宜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

  要求能不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通借通还,离基层有多远?让我们看看来自山东广饶县的案例。

  ——编 者

  县馆为总馆,镇街县直部门设分馆,盘活了资源

  自从镇里有了图书馆,山东广饶县花官镇草桥南村蛋鸡养殖户杨新学就成了这里的常客。45岁的他搞养殖多年,经常来这里借阅养殖、防疫等方面的书籍。“这里的书比村里的种类多,借还也方便。”杨新学乐呵呵地说,“我搞科学养殖,鸡蛋好吃,那是客户公认的。”

  花官镇图书馆就设在镇文化站内,门口挂着“广饶县图书馆花官分馆”的牌子,文学、历史、经济、养殖技术、婴幼护理等各类书籍一应俱全,目前藏书共1万多册。阅览大厅可容纳数十人,电子阅览室可网上浏览、阅读数字图书等。

  2015年,广饶县在全县9个乡镇街道,启动县图书馆分馆建设,各分馆图书资源统一纳入到总馆的服务链中,全县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

  “广饶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图书馆和县直部门图书室为分馆,建立了覆盖全县、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广饶县图书馆馆长张洪秀说。

  广饶县图书馆是利用原来县国际会展中心的两层楼建设而成,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蓝色玻璃幕墙的圆形建筑,很是素雅。张洪秀说,加上各分馆,县图书馆藏书资源达到了41万册。

  各乡镇分馆还在60多家村农家书屋设立了村级服务点,扩大了图书资源共享范围。经济并不发达的花官镇分馆,设有闫家村、草刘村、油坊村等7个村级服务点;广饶街道分馆则设立了西毛村、北徐楼村等4个村级服务点。

  这些服务点都配备了图书扫码枪、借书证。在村级服务点上借书,可以在镇分馆或县馆归还。原来不少农家书屋没人值守,经常锁着门,农民想来看书都看不成。现在,一些沉睡的农家书屋资源就此被盘活了。

  “县图书馆建立分馆,推进了资源共享,方便了农民借阅,满足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唤醒了一部分沉睡的公共文化资源。”广饶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王明雷说。

  文化中心做馆址,退休职工来值班,节约了支出

  总馆设立乡镇分馆,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大不大?财力薄弱的地区搞得起来吗?分馆运营情况又如何?

  王明雷说,两年多前设立9处分馆,仅在联网等设施投入上,花费了40多万元。

  “这不是一个大数字。对于广饶这个全国百强县来说是个小数,即使对于欠发达区县,压力也不大。”王明雷说,“关键还是看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不重视。”

  各分馆场所,主要是利用各镇街的文化中心场所,开辟出几百平方米作为图书馆,不需要再另外投入建设资金。

  尽管有了县图书馆,县馆坐落地广饶街道仍然在文化中心设立了自己的街道分馆。由于县馆分流了大部分读者,这里显得要冷清一些。来这里借阅的人,是附近居民、退休人员、文艺爱好者等。“这里书多,周末来看书,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在这里读书是一种享受。”图书馆读者、初一学生孙梓津说。

  至于分馆图书,有不少来自上级文化部门配送,当地再投入资金购买一部分就够了。

  倒是管理人员问题,让张洪秀有点挠头。她说,分馆都建起来了,但是个别分馆缺少专人值班,不能保证分馆开放时间,影响了一些读者借阅。“读者如果连续吃两次闭门羹,就可能不再来了。”

  张洪秀说,由于各乡镇财力不同,要求各乡镇统一配备专门人员管理图书,可能有些困难。“我们目前考虑准备聘请一些有积极性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来值班,这样既能保证图书馆开放时间,又不用支出太多,应该比较可行。”

  为解决部分群众看书难问题,广饶县图书馆还开通了流动图书车,每周开到学校、农村、工厂等地,同样通借通还。“办卡读者里,收入偏低人群较多。图书馆就要尽量满足这些群众的需要,才能充分体现公共性。”张洪秀说。

  图书种类更多、更新更快,才能跟上农民的新需求

  广饶是千年古县,文化氛围浓厚。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单位”评选,广饶赫然在列。

  为形成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广饶县图书馆持续开展新书展、“校园读书行”“十佳优秀读者评选”读书朗诵大赛“图书漂流”等活动,让书香飘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张洪秀说,目前县图书馆办卡读者已经达到18000人,是5年前的4倍还多。

  王明雷说,当前农村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了,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妇女群体,妇女大多喜欢跳跳广场舞,农民阅读的需求并不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并不高。”

  县城居民李锡是广饶街道分馆的办卡读者,没事就往这里跑,平时喜欢借一些文学类和生活类书籍看。“图书种类还可以更多一些,更新还可以再快一些。”李锡说。

  花官镇来家村村民来延志,55岁了还活跃在农村文化一线,组织排演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奖。他有空就到镇图书馆借舞蹈类、礼仪类书籍。“要是能用身份证就能借书看,就更方便啦!”

  记者在各地农村采访,经常看到一些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借阅不方便;有的偶尔开门,但图书蒙着厚厚一层灰尘,没人管理。

  有的区县相关部门反映,农家书屋部分图书质量很难保证,有的出版社把一些质量不高的滞销书、粗制滥造的库存货借机塞进来;再者图书更新慢,好几年没进新书。还有大部分书屋都没有指定专人负责,几个月开不了一次门,更不要说与乡镇以及县图书馆联网共享了。

  山东曾流传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段子”:剧团下乡送戏,有村民问团长今年有没有新戏?团长说还是老剧目。村民失望地说:没有也就罢了,你们演员上台前能不能把妆化得更好呢?

  与剧团一样,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书籍是农民了解外界、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农民的文化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也是有选择的,不是给啥就吃啥了。”王明雷说,“有关部门配置和输送文化资源,也要考虑探索如何通过新方法、新途径,让农民享受到升级版的文化大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