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22日 13:18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在各地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前夕,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针对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规划发展应当重视的问题,结合如何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

    陈少峰教授谈到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时说,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性支柱产业”,这是对文化产业在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这也意味着,国家将持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更加美好亮丽。

    陈少峰同时指出,各地政府在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应当按照国家对“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于“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课题,陈少峰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已经初步具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意愿和意识,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有力举措。然而,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在表面的积极和数量上升的繁荣下面,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存在不少盲目性的冲动,存在许多脱离实际或者违背产业发展规模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在各地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需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和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各种错误的做法。

    陈少峰教授归纳总结了十个方面应当重视的问题。

    第一,避免盲目性。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盲目,因为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该地区(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和产业配套资源等。文化产业以知识创意和无形资产的增值为主,而不是一般的经济行业。因此,不是所有的地区(城市)都适合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各地政府和企业还应当避免盲目跟风。各地许多影视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等都没有两个效益,都是盲目跟风的结果。政府应当根据科学判断,对已有不合格的影视基地、主题公园等进行新的规划改造。

    第二,避免见物不见人。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第一资源,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瓶颈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在扶持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中,应当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提升的要求,不能将政府的专项支持资金或者补贴资金仅仅用以产品或者项目补助、奖励企业,应当用其中的部分资金来支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以持续提升本地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第三,避免急功近利。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持续性的积累,需要孵化企业、培育企业,需要人才培养和创意经验的积累等等。因为市场上缺乏成熟的文化企业,因此,一些政府开出许多优惠条件吸引外来企业,效果很不好。实际上,传统的筑巢引凤的做法不适合文化企业,因为市场上缺乏“凤”,多数文化企业为小企业。吸引少数大企业不仅成本高,而且代价也大、效益很少。因此,各地政府应当注重培育企业,通过企业积累经验与方法,避免短期化做法。

    第四,避免硬件思维。以划拨土地兴建大楼为主的做法是硬件思维的表现。有的地方政府划拨几千亩地来做影视版权交易,实际上,市场上的版权交易数量极少,而且最多一栋大楼已经足够办公之用,影视版权交易完全不是靠土地和建筑物所能堆砌出来。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产权,是推动系统创意、软件、内容、设计、明星与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而不是仅仅依靠硬件设施和大型建筑的点缀。

    第五,避免各种圈地和吃政策的做法。文化产业需要产业集聚,包括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等,但是,不少企业却盲目圈地,有些政府缺乏判断力,甚至与企业合谋,实际上造成了滥圈地的结果。表面上看,一些主题公园很有气派,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配套了许多住宅用地让其牟利,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没有产生什么回报,只是通过建住宅获得暴利。还有企业为了吃政策而成立,吃完政策补贴,企业也就搬走或者销声匿迹。许多地方在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吃占政策和圈地之后,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资源就明显萎缩。这样的做法都是浪费资源的做法,应当改正。

    第六,避免数量至上、忽视质量的做法。文化产业内部的文化制造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也需要在各种内容产品上进行质量上的持续提升。因此,十二五规划应当包括提升各地的文化产业制造业,以及重视内容质量的提升而不是节目数量的增加。品牌和企业盈利能力,产品以及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资源消费状况,员工收入水平等等都是质量提升的内容。此外,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促进繁荣文化、促进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竞争力。这些也是提升产品与企业质量的目标。再者,也不能为了文化产业的产值提高而实施大跃进的做法。

    第七,避免因循守旧的方法。应当转变以制造业从事文化产业的方法。依靠低端印刷和各种简易娱乐设备、低端玩具等,以及以硬件设施的多寡等等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错误的。长期的制造业经济的结果容易导致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因循守旧,导致产业方向的偏差。因此,各地在文化产业领域要转变方法,从制造业的硬件制造转向新的创意方法,以知识产权和品牌提升传统的制造业。由此,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园需要孵化创新企业,需要持续提升已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需要重视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新的企业和新的增长方式来转变和体现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模式。

    第八,避免部门分割。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涉及的是跨行业的经营而不是局限于宣传部的工作,需要发改委、商业部门、科技部门、新闻广电、旅游部门等等的统一政策、资源整合,而不是各抓一块、隔绝资源。目前,各地行业部门在文化产业领域画地为牢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严重障碍,需要党政一把手充分利用区域战略和行政手段来改变这种格局,促进资源的深度整合。

    第九,避免产业项目变成面子工程。文化产业对地方具有宣传或者展示形象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是结合产业发展才有意义。不少地方政府为了面子工程而乱花钱,如不具备消费基础的地方政府花大钱做摇滚音乐节或者网络音乐节等各种活动,缺乏经济效益和消费基础,结果转变为摊派费用、资金外流的面子工程,结果既成不了产业,于事业也无补。应当将具有产业效益的项目做成城市名片,而不是将送钱给文化名人作为城市名片。

    第十,避免政策上出现新的不公平。各地政府相应出台一些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但是许多地方的政策只是给予国有企业或者与官员关系好的企业,而不是支持优秀项目和优秀企业。这样,一方面,扶持优秀项目和企业的普惠性不足,结果没有对企业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成为没有标准的新的不公平政策;另一方面,那些获得补贴的企业也没有做得更好,反而养成政策依赖性。结果就形成资金的浪费和使用上的不合理。因此,各地政府对于政策上的失误或者偏差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除此之外,陈少峰教授认为,各地还有两个方面的做法特点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园遍地开花,但是许多产业园并没有效益。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因为盲目或者错误的做法而导致产业发展不力,但是官员们却不去反思自己的做法错误,反而觉得文化产业没有做头。

    陈少峰教授表示,文化产业集聚园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缺乏合理配置资源,或者资源使用不合理。如果各地政府不利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机会进行调整和改变做法,将会错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格局。

(责任编辑:王婉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