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闹市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重要文物逾2500件

2020年12月11日 1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程景伟 陈楚红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六路东段北侧一地块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重要文物2500多件。

  该地块属于广州市“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中心地带,周边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5月至12月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层,清理汉代至民国时期遗迹432处,其中灰坑196个、水井57眼、磉墩52个、池43个、柱洞42个、灰沟18条、墙基17处、路3条、房址2处、台基1座、护堤1处,出土各时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重要文物2500余件。

  据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堆积最厚达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汉、宋、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遗迹十分丰富,尤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国时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类遗迹为多,出土遗物丰富,既有汉代陶器、瓦当,也有南朝青釉器,特别是晚唐五代的遗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唐代以来这一带为人口聚居、商业繁华之地。

  宋代建筑基址是此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据专家介绍,52个磉墩布局规整、排列有序,规格较大,初步判断东西两侧是两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筑,南侧磉墩是主体建筑的北边墙和檐廊,还有一组磉墩打破主体建筑,可能是后期改建。磉墩的发现充分说明宋代此地有一处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建筑。

  该地块考古发掘项目是近年来广州城市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项目,考古发掘成果为探索广州城址变迁,以及唐宋时期广州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当景区遇上广州非遗      2020年12月10日
  • · 广州:灯光璀璨夜      2020年11月19日
  • · 第28届广州博览会开幕      2020年08月29日
  • · 广州:珠江畔的非遗保护传承      2020年08月17日
  • · 广州会展全面复苏再出发      2020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广州闹市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重要文物逾2500件

    2020-12-11 1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六路东段北侧一地块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重要文物2500多件。

      该地块属于广州市“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中心地带,周边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5月至12月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层,清理汉代至民国时期遗迹432处,其中灰坑196个、水井57眼、磉墩52个、池43个、柱洞42个、灰沟18条、墙基17处、路3条、房址2处、台基1座、护堤1处,出土各时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重要文物2500余件。

      据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堆积最厚达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汉、宋、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遗迹十分丰富,尤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国时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类遗迹为多,出土遗物丰富,既有汉代陶器、瓦当,也有南朝青釉器,特别是晚唐五代的遗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唐代以来这一带为人口聚居、商业繁华之地。

      宋代建筑基址是此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据专家介绍,52个磉墩布局规整、排列有序,规格较大,初步判断东西两侧是两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筑,南侧磉墩是主体建筑的北边墙和檐廊,还有一组磉墩打破主体建筑,可能是后期改建。磉墩的发现充分说明宋代此地有一处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建筑。

      该地块考古发掘项目是近年来广州城市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项目,考古发掘成果为探索广州城址变迁,以及唐宋时期广州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