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年,“乡村美学”怎样提质增效?

2020年05月29日 16: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9日讯 旅居在乡村间的“乡愁”,勾画起了绿水青山间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在层层规划的指引下,乡村旅游裹挟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可预见性的发展趋向,也使“乡村旅游”再次成为“小康之年”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面对重重期待,乡村旅游该如何紧握优势,提质增效?

  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在约一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未直接提及到关于乡村旅游的具体内容,但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动向与指南。

  安徽绩溪县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裴小阁/摄

  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些有关“乡村旅游”的密语

  “六保”稳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近年来,乡村旅游项目的打造主要以地域特色旅游资源为基底,在助农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可谓“异军突起”。发展进程中,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获得的带动性发展,也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着更多可能。这一点与报告中“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内容不谋而合。 

  减税降费、金融扶持让乡村旅游“前景”光明。突如其来的疫情,围困着众多产业,旅游业也深陷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细分发展领域,也必不会幸免。疫情下,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也身陷困境。政府工作报告在减税降费、金融扶持方面提出的具体办法,让行业从业者看见希望。

  在减税降费方面,报告提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在金融支持方面,政府报告中提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期,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等内容。

  条条“硬核”措施,都将间接或直接的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提振消费、扩大投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扩大内需,已成为疫情局势下经济回暖的秘密武器。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这无疑也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元气恢复架构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也与乡村旅游业中居住环境建设、信息网络架构等各个方面的提质发展息息相关。其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或许也将为更多贫困乡村提供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使其能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在“小康之年”创业增收。 

  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旅游提质发展有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在“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部分明确,将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简言之,这些举措都与乡村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特色餐饮变服务产品,乡村旅游延伸的特色产业链为地区发展增加着经营性收入,同时也将因服务型工作人员需求量的扩大而拉动农民的就近就业创业。此外,民房变民宿、农家庭院变成农家乐园,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也无疑将让越来越多的村落开启“农家乐”奋进模式。

  无形似有形。政府工作报告牵动着众多行业发展的动向,于乡村旅游而言,脱贫攻坚路上的助益,将成为其2020“小康之年”发展的重大目标。在相关政策及举措的扶持下,其产业的发展将拉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也将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腾冲保山和顺古镇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郝爽/摄

  乡村旅游≠农家乐

  乡村旅游给予游客的力量,必不是源于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其植根的人文耕读田园底蕴。换言之,乡村旅游就是游客心底的“归园田居”。

  乡村旅游是指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起初,绝大部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是农家乐等餐饮、体验项目的打造,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近年来,乡村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民俗村、古村落、乡村度假村等特色产品层出不穷,研学、实践、游玩等多种待客模式也纷纷涌现。

  不拘泥于农居农事农食的“农家乐”,当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已逐渐从利用好山水、村落民居等外在旅游资源的意识转变为深入挖掘民俗民风、民间传说等内在文化资源的深度探知。有形亦有“魂”,乡村旅游正借地域特色中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强大底蕴,散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吸引力。

  在以扶贫为目的的规划中,乡村旅游走了多远?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为更明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脉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汇总,以供参考:

  从政策的字里行间,并不难发现,乡村旅游早已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至2017年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游人数比重超过50%,至2018年达到30亿人,占国内旅游人数的48.39%。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15.1亿人,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

  从最初的规划发展,到随后的金融扶持、细则制定、明确目标,乡村旅游步步迈进,稳中提质,逐渐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转身。截止目前,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提升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游形式逐渐多样化。

凤阳县旅游扶贫示范基地种植大棚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臧梦雅/摄

  成效递进时,乡村旅游的未来视野又该聚焦哪里?

  品质提升是创收关键。“是乡村旅游,为我们的村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支部书记余彬说,自己所在的长板桥村,原本是个寂寂无名的二半山村落,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土豆、玉米、荞麦等,朝不保夕是常态。2013年以来,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兴建彝家新寨等,全村老百姓拓宽了致富路。

  从余彬带头办起第一家农家乐,到如今已经带动起全村兴起60多家农家乐。“但我觉得还不够。”他直言,背靠螺髻后山,长板桥村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应该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通过特色民宿、餐饮、农副产品、休闲旅游等产品供给,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农村土地流转才能破解难题。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竞秀区江城乡大激店村党支部书记张东河在参加今年两会履职表示,当前乡村旅游市场存在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开发急功近利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用地不足等问题。

  对此,张东河建议,落实好《土地管理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破解乡村建设用地瓶颈,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点状供地政策落实。同时,继续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示范项目,对新建乡村旅游项目给予三年全额免税、五年减半待遇等。

  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引“出路”。全国政协委员、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民族地区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和供给也严重不足。

  贺盛瑜提出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硬件的投入,提高旅游通达性;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投资建设特色酒店和民宿等接待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文旅政策引导,鼓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大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良性跨越。

  贺盛瑜还认为,应由民族地区文旅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统筹规划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深度挖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计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增强地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形成地方特色旅游产业。

乡村风光 中国经济网李斐/摄

  文化浸润才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关键。许鸿飞是“肥女”系列雕塑的作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他说,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浸润。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让艺术回归田园,用快乐装点生活,是许鸿飞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提案内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关注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了做好这个提案,许鸿飞先后深入广东、浙江、江西、河北等省的10多个乡村开展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乡村有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完整的发展脉络,而且各有特色。

  在广州黄埔的乡村,他发现了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美丽的荷花池、充满时代特色的人民公社食堂;在河北白洋淀,他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其他的一些乡村,他参观过破旧的书院、访问了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也体验了乡村的青山绿水和宁静悠闲。许鸿飞认为,乡村本来很有文化,只是慢慢地被遗忘了。乡村要振兴,既要改善硬件环境,也要激活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加教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实施挂牌保护;在总结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工作经验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小康之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仍在发力,聚焦脱贫攻坚决胜期,旅游扶贫行动也正行进在路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小康之年,“乡村美学”怎样提质增效?

2020-05-29 16: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