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基:文化遗产在融合创新里焕发新活力(视频)

2018年06月13日 12: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钦州6月13日讯(记者 刘园香)在日前举办的第一届钦州坭兴陶文化艺术节暨南向通道陶瓷博览会期间,位于钦州市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千年古陶城)的“亚南陶艺”工作室,吸引了一大批领导、嘉宾前去参观学习。这些创意独到、细腻润泽、雕刻精美的坭兴陶作品引发大量参观者啧啧称奇。另一边,作为“亚南陶艺”的负责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黄海基在现场正耐心地向到访者介绍坭兴陶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黄海基向钦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革冰介绍作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李冬阳/摄

  而在本次活动前夕,黄海基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自己从“玩泥巴”到“搞创作”的历程和对于坭兴陶未来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看法。

  机缘巧合 “玩泥巴”玩出大名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黄海基介绍到,自己从小就十分喜欢画画,所以到了中学就选择考进当时钦州县的一个美术班,接受系统的绘画技能学习,毕业后通过老师等人介绍便到钦州市坭兴工艺厂做学徒,“当时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进到工厂里做学徒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而且这又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黄海基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仍然难掩自豪的神情。但他同时坦言,“自己当时对陶真是一点都不理解,就是玩泥巴,但是越玩越上瘾”。过了一段时间,对坭兴陶有着浓厚兴趣的黄海基被调到厂里一个坭兴陶研究所,跟着李人帡大师学习。

  黄海基表示刚开始创作很大的难题是不知道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手法、语言来创作,只是感兴趣、觉得好玩,后来通过深入学习、查找资料,以及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寓意的了解,他开始“用手法把泥巴体现出来,用我的语言来告诉欣赏者这个作品。”

  彰显图腾 赋予泥土以“灵性”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其自身的修炼境界和对世界的解读。黄海基经过多年的设计、创作和摸索,在陶艺创作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创意独到,线条自然流畅,粗犷和细腻相结合。他表示,“我是壮族人,对壮族的青蛙、牛头等图腾很崇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彰显其图腾的坭兴陶作品随处可见。  

  黄海基作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刘园香/摄

  据悉,钦州坭兴陶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陶土白色陶土为原料,经过选泥、风化、压滤、拉坯、雕刻、烧制、打磨等独特技艺及数十道工序,坯品在烧制中会产生神奇的“窑变”,出炉打磨后,呈现出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据黄海基介绍,坭兴陶陶土细腻,非常容易粘接,“大到2米多的器皿,小到黄豆那么大的作品,都可以做到。”

  此外,坭兴陶还以刻、纹、印的方式形成视觉及艺术效果,其中,“陶刻艺术”是指陶刻艺术家在坭兴陶陶坯上任意用刀,运用陶刻技艺在陶坯上进行陶书法、陶刻线画及其他陶刻艺术等陶刻创作,经煅烧后形成作品。“坭兴陶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可以大面积的雕刻,而且雕刻的手法多样化,浮雕、平雕、线雕等都可以融在一个作品里,其他陶种比较难做到这一点”黄海基如是说。现场可以看到,这些“以刀代笔”刻画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古老技艺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黄海基作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融合发展 做更高端的产品

  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全新的方式包装亮相,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除了注重将壮族元素与坭兴陶创作相结合,谈及未来的发展与创新,黄海基认为坭兴陶目前毕竟还是一个区域性地产品,要做大做强需要吸收一些外来的先进技艺、理念,他说,“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为什么不去看看!”同时,黄海基表示,坭兴陶含有的微量元素对人体非常有益,但目前坭兴陶发展面临最大的瓶颈是泥必须要更新,“用更好的科技来分析我们的陶种、陶泥还有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可能需要几年、一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研发。”随着钦州市政府等加大对坭兴陶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大,黄海基说未来也会不断尝试与高科技融合,做一些更高端的产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黄海基:文化遗产在融合创新里焕发新活力(视频)

2018-06-13 12: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