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创新中 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能力

2010年10月13日 16: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人民大学文奥研究中心 马相武
    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国家和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自主创新,在我看来,其构成主要应该包括科技自主创新和文化自主创新两个方面。从广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来看,本来文化层面要高于科技层面。道理很简单,科技发展失去人文方向,将是民族和人类的灾难;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科技创新,首先是很难出现,很难存在,其次是即使出现了,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意义。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的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样的竞争力,从根本上依赖于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今天我们在极力提倡科技自主创新的时候,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自主创新的巨大意义,或者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我把这两个创新看作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两个根本方面,看作是国家在全球化态势下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国家理念。而基本国策和基本国家理念要高于一般意识形态。我们将这两个创新看作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其势将如虎添翼,如核裂变。在我看来,这个基本国家理念,是“科教兴国”战略在新的国家发展需要和新的世界形势下的新的发展和提升。而这两个创新合二为一的新兴的产业载体,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反过来,由于这样的产业创新价值结构,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真正如“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般具有远大前程和巨大能量;同时,它也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应该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最后,它也决定了国家应当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来积极发展。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相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国。它有着独立发展的广阔的战略历史空间。它的“神圣领土”包括了陆地国土、海洋国土和文化国土。尤其是文化国土,它是我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个文化国土,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和“文化力”,转化为综合实力或所谓“软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的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也才是我们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目标之一和社会发展目标之一。

    自主创新,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需要在全球化态势下的意识形态自主、观念自主和文化自主;但是,首要的则是民族性自主、国家综合安全自主以及文化科技发展的国格自主,第三,就是文化和科技在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所有权自主和使用权自主。如果没有自主,创新则是别人的创新,是不能充分保障自主的创新,甚至是削弱或危害主体的创新;而如果没有创新,自主也是虚弱和虚幻的自主,不能持续发展的自主。那样下去,国家最终将沦为资源型国家甚至依附型国家。正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能量的载体,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运动的支撑体。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从规划开始就应当定位在国际竞争力的强势要求和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上。    

    文化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先进性。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了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完全可以把文化的积累和创新统一起来。文化的先进性来源于文化的不断创新。我们要求的文化先进性,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文化自主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全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文化自主创新保障体系、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自主创新的动力,首先,来源于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它不断创造的过程;其次,来源于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必然要求;第三,来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第四,“三个代表”理论表明,执政党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而且,今天的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已经有足够的能量将自主创新的文化,甚至浩瀚无际的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变成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现代文化产品,乃至进入市场,作为消费对象。这是人类包括中华民族首次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也表明,市场和社会消费需求,也已经成为或将会成为文化自主创新的巨大动力。由于具备这样的有利条件和强劲动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应发展成为竞争力领先的产业。

    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是从战略角度培育综合竞争力,关键在于处理好多种关系,即坚持文化自主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主创新的“三个面向”原则,处理好保持和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主创新的先进性要求,还要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民族性的关系,趋利与避害的关系,借鉴与独创的关系,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以优秀文化营养进行创新,以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创新文化。

    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对于文化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主要是指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互动中创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视文化理论研究和探索,建立理论、文化和技术创新基地。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文化自主创新舆论和环境,各级主管机构、思想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具有文化自主创新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成表明: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自主创新的核心;文化观念创新是文化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体制创新是文化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自主创新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文化观念的自主创新,文化战略的自主创新,文化管理的自主创新,文化内容的自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自主创新,文化体制的自主创新,文化手段的自主创新,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以及网络文化的自主创新等方面和层面。而这样的自主创新格局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势必产生观念上、精神上、创意上、形象上甚至机制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全球化对于中国的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全球化中的中国,需要巩固和扩大在世界格局中的经济权力,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权力,同时需要加强外交、意识形态、军事、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权力,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寻找弱势领域,有针对性地改造加强,获得均衡和不断增长的全球影响力。而领域宽广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上述综合性的国家权力。

    我们看到全球化为发展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带来机遇,但是,也不能忽视全球化对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在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的同时,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的负面作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使社会主义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具有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的“多元化”思潮干扰和阻挠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经济和产业的出口带动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融合;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包装和元素来扩大思想文化影响。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将能够构筑抵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文化长城”。    

    关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功能、趋势和意义,荷兰学者冯·皮尔森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一个新的第三阶段正自己显露出来:由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更有动态性的时期,因此那些过去是‘名词’的开放的文化正在变成‘动词’”,“甚至那些看上去更有思辨性和理论性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实际上也具有一种充分的实践功能。”这一论断,完全适用于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形态的评估。我们需要在实现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目标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和应对过程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的建设过程中,依托和灌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亚洲价值”和“东方价值”,以之构筑国家理念和发展主题,实现中国在世界大国舞台上的平等对话,实现中国在综合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中看待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它受到全球化的三大潮流的巨大影响。这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文化与科技一体化趋势。“迎运”而上的“上上计”,就是打造自主创新的、对上述所谓三个“一体化”趋势因势利导的文化创意产业。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文化和经济,资源和市场,科技和发展,实力和软实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基本关系构成了新的难以解决的重大困难和时代命题,需要我们在发展实践中正确定位和处理。而在对于环境、能源相对低消耗而又达到高产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那里,倒能够提供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绿色”产业,还是一个“拉动”产业,它能够以领先位置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和行业的经济和效益的提升。

    而且,我认为,除了改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而重大的功能之一,在于改善甚至树立中国在其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

    创意经济其实就是知识经济。创意经济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对我国的整个社会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文化目标、文化主体、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是知识经济的两大特点,而它们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将会促使全社会的创意化,推动创意的知识化和全球化,这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创意中国的出现,以及创意中国的全球化。在这里,自主创新表现在科技自主创新和文化自主创新的高度结合和裂变效应过程中,而自主创新恰恰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发展以高新科技含量高和文化品位高、文化含量高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占据全球化下的文化市场和经济世界的主导地位。尤其是需要积极引导高科技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支配和渗透,善于利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多学科、多产业的交叉性和交互性特点,又尤其需要重视信息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渗入所产生的多种形态和纷繁复杂的表现特点(如信息娱乐Infotainment一词分别由信息和娱乐的词根和词义组成),以期更加高效率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有效改变国家在生产、产品和贸易中的技术地位和文化地位的不利,推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对于社会文化消费的不断变化和无限丰富的社会需求。因此,国家和地方包括一些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行城市,需要制定新的产业和经济文化发展政策和策略,以及新的发展规划和路线。

    文化创意产业的立命之本究竟是什么?它的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曰:“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具备竞争力。

    在今天,我们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驱力除了高新科技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文化本身和创意自身。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战略、市场目标、服务对象,应该是“以人为本”;而基本发展战略是“以文为本”。它不应该是一般产业发展的重复和扩大化,包括规划、投资、技术、开发、建设、生产、经营、营销等,虽然它和一般产业之间有重合之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传统,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资源。其理解和开掘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都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水平和意义。我国现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缺少的恰恰是已经被发现的、高质量的、有高度产业价值的“文化”和“创意”。无论是作为经济要素还是生产力要素,我们都要强调的是“人才”、“文化”和“创意”。其中又尤其是以“人才”为首要关注要素。因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了“文化”、“知识”、“技术”和“创意”。缺少“文化”和“创意”,就是因为缺少“人才”,这主要是指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的严重匮乏。在一些领域,包括动漫和网游领域,我们甚至没有建立起优秀的实际操作型业务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有上千所高等院校,还有一些定位“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是,至今不能培养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业务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我们现有的许多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文化模仿产业或文化复制产业。其根源正在于此。

    这就是我们在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基本理念,这就是我们文化创意产业上的科学发展观和竞争力观念。没有人才,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谈不上文化创意产业;更谈不上自主创新,无论是文化的还是科技的。

    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其实是文化和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所集中构成的国家竞争力。而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人才身上。竞争力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培养、动员、吸引和留住创造型人才的能力。美国战略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著名的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据我理解,软实力主要包含有价值、文化和人才的吸引力。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当前都在人才问题上充满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几乎全部创新型国家,都在加强争夺全球人才的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培养新一代创造型人才及其相应的文化环境,鼓励和培育人民和青年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其有效竞争力。发达国家的发达和富强,所依赖的最关键因素,是对于思想、文化、科技创新的开放性和有效性。中国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个因素。这个因素涉及面很广,包括教育、文化、传统、氛围、环境、经济分配、权力主体、人才交流和流动制度、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价值体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在于造就、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竞争,更不是土地、权力的争夺。目前衡量世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称为全球创意力指数(Global Creativity Index),即GCI。它根据经济增长中的科技、人才和耐受力来测算一个国家的创意性竞争能力。竞争实际上往往发生在一些国际间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因为人才总是在它们当中比较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宜居”度。而“国别”似乎不是主要衡量标准。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许多地方,在规划和布局乃至建设中,明显地表现出在人才问题上的缺乏主动积极的根本精神。

    全国文化部门、文化单位除了一般文化事业、文化公益和文化宣传工作、以及一般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以外,还应该积极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的把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经营、文化设施利用和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维护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以求提高自身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社会办文化、办文化创意产业同文化部门办文化、办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除了产权关系外,主要的还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是有可能联合、联手的关系,是计划体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有可能交叉重合并相互利用的关系。对于计划规划部门、宣传主管和文化主管部门来说,面临一个如何有效地创新思路和体制机制,如何整合既有的和可能的资源的重大难题。但是,这也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比如打破行业、企业、地域地区、条块分割、管辖权、行政和工商业等等界限划分,重新整合资源,赢得机遇。

    面对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具备竞争力,需要通过类似来料加工的方式,积极改造外来文化和文化产品,或积极创造民族、民俗、母语和本土效应,从品牌、形象、服务和文化内涵上做文章,开发民族文化产品。这两种思路都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利用高科技丰富文化涵义,拓展娱乐手段,在服务领域深层开发开掘新的渠道和途径。国内外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都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完全能够既满足全球化下商业时代大众消费的需求,又能够保存民族性价值指向和健康积极的文化服务指标,而且又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接受效果。我们完全有这个自信: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见得一定是对立的,大众文化不见得一定是毒害大众的,经济全球化虽然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作用,但是,作为一个走向,不见得一定就能够对文化包括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决定性作用。

    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迅速建立一个规模宏大而水平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同相关先进国家相比,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言,我们缺少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指导计划和总体战略。缺少将文化发展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及与企业组织改善相结合的措施,甚至同国民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战略、规划和布局。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群的集聚和环境,也不够理性和科学。资源分配和产业的基地/企业/项目的布局,还有重复和条块分割的色彩。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市场,依然没有达到高级化程度。文化创意产业在建立综合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信息平台和人才平台方面,仍然差强人意。文化创意产业在许多中心城市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所依据的基础和环境,还很不理想。无论是文化事业机构,还是一般企业,都迫切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从企事业机构和单位的文化、组织结构,到它们的功能和定位,都有必要深化改革。通过指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观念和实务的探索,这一改革可以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为世界公认发展速度最快。但是,怎样实现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甚至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乃至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国家形象的改善,却依然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责任编辑:王婉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