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洋非遗中的海南记忆

2020年11月23日 10:29    来源:海南日报    汪荣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南文化。从总体上看,海南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几大板块。这些文化是海南历史的层累与积淀的产物,也是海南人重要的精神财产。而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毫无疑问,四面环海的海南岛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非遗。这些海洋非遗沿着海南岛的海岸线,从临高、文昌、琼海、三亚到儋州,它的分布为海南的海洋文化勾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海南的海洋非遗体现了海南民众与海洋相伴相生的经验和智慧,也是蕴含着海南人的文化记忆。
  海洋非遗里首先包含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文昌和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更路经”属于海南的民俗文化,也是当地渔民自古以来相传的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时代,航海十分危险,而更路经所记录的是船长和水手们用毕生实践积累而来的航海经验,也是海南世代渔民经略南海的证据。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热点,更路经也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考察,而与此相关的海南渔民口述史的研究也正在展开。
  其次,海洋非遗里有民众的心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临高渔歌,是一种流传于当地渔民中的谣曲,多用衬词“哩哩美”闻名。临高渔歌是海南汉族民间歌谣的代表,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海洋风情,内容大多与渔民的日常生活(如捕捞、天气、收获等)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渔民的日常经验。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疍歌,则是三亚和陵水的疍民的民间歌谣,也是疍民族群与海洋长期相处的经验累积。
  此外,海洋非遗里还有海南民众的民俗、信仰与精神世界。在海南近海的地方,有着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的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兄弟公信仰、水尾圣娘信仰等。其中海口的妈祖祭典(天后祀奉)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琼海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省级项目。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海南民众展开了相关的民俗、祭祀和节庆活动。前述信仰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有祈祷顺风相送、平安顺遂的意涵,从本质上说是海洋社会的渔文化的体现。
  不仅如此,除了前述的项目,海南的海洋非遗还有很多,如儋州的海盐晒制技艺、陵水的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三亚的南海海螺姑娘传说、海口的浅海传统捕捞技艺、临高的广船造船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隶属的种类包含了民俗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等等,体现了海南海洋非遗资源的多元面向。
  处在历史加速的时代,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海南的海洋非遗也遭遇了历史性的危机,很多技艺正在慢慢消失。要留住这些海洋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海南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用制度性的举措守护这些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后代保存珍贵的海南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海洋非遗中的海南记忆

2020-11-23 10:29 来源:海南日报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南文化。从总体上看,海南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几大板块。这些文化是海南历史的层累与积淀的产物,也是海南人重要的精神财产。而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毫无疑问,四面环海的海南岛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非遗。这些海洋非遗沿着海南岛的海岸线,从临高、文昌、琼海、三亚到儋州,它的分布为海南的海洋文化勾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海南的海洋非遗体现了海南民众与海洋相伴相生的经验和智慧,也是蕴含着海南人的文化记忆。
  海洋非遗里首先包含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文昌和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更路经”属于海南的民俗文化,也是当地渔民自古以来相传的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时代,航海十分危险,而更路经所记录的是船长和水手们用毕生实践积累而来的航海经验,也是海南世代渔民经略南海的证据。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热点,更路经也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考察,而与此相关的海南渔民口述史的研究也正在展开。
  其次,海洋非遗里有民众的心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临高渔歌,是一种流传于当地渔民中的谣曲,多用衬词“哩哩美”闻名。临高渔歌是海南汉族民间歌谣的代表,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海洋风情,内容大多与渔民的日常生活(如捕捞、天气、收获等)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渔民的日常经验。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疍歌,则是三亚和陵水的疍民的民间歌谣,也是疍民族群与海洋长期相处的经验累积。
  此外,海洋非遗里还有海南民众的民俗、信仰与精神世界。在海南近海的地方,有着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的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兄弟公信仰、水尾圣娘信仰等。其中海口的妈祖祭典(天后祀奉)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琼海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省级项目。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海南民众展开了相关的民俗、祭祀和节庆活动。前述信仰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有祈祷顺风相送、平安顺遂的意涵,从本质上说是海洋社会的渔文化的体现。
  不仅如此,除了前述的项目,海南的海洋非遗还有很多,如儋州的海盐晒制技艺、陵水的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三亚的南海海螺姑娘传说、海口的浅海传统捕捞技艺、临高的广船造船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隶属的种类包含了民俗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等等,体现了海南海洋非遗资源的多元面向。
  处在历史加速的时代,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海南的海洋非遗也遭遇了历史性的危机,很多技艺正在慢慢消失。要留住这些海洋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海南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用制度性的举措守护这些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后代保存珍贵的海南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