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楚长城遗址公园的史学思考

2020年08月21日 10:50    来源:河南日报    郭煜宸

  楚长城,文献中多称“方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左传·僖公四年》中记载,“楚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汉书·地理志中》有“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认为方城就是楚长城。

  河南省楚长城资源考古调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之一。2008年10月,开始试点调查;2009年3月,开始正式调查;2017年底,调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项目组的验收。

  根据调查确定了楚长城的走向。楚长城可分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其中北线、东线线路较为清楚,长城主体分布在叶县、方城、舞钢至泌阳县一带,而西线长城墙体分布线路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做考古调查工作。

  一

  南阳盆地北部的楚长城遗址属于北线部分,沿今天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与南阳市南召县、方城县交界处,经叶县夏李乡、保安镇等地,向东越甘江河(潕水),过叶县辛店乡七棵树村、刘文祥村一带,入南阳市方城县,穿杨楼乡,至摞石山、关坡一带再入平顶山,经舞钢市平岭村、垭口一带,再向东经东、西火山、苏山至舞钢市石漫滩水库东端龙头处。

  根据现存遗迹,楚长城的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连山为城,在山峰险峻、海拔较高处,以山险作为天然屏障,无需建城,只需在垭口间修造墙体将两山险相连,即可建成线性延伸的防御体系,突破封闭围城的模式;第二种是削山为城,在敌人进攻面,将本就陡峭的山体削成近乎垂直地表的角度,进一步增加进攻难度,这种遗迹主体本身就是山体的一部分,因而在考古调查中较难察觉;第三种是移土(石)为城,此处遗迹状若“土龙”,内部一侧有明显的沟壑,是取土石留下的痕迹,在“土龙”状遗迹墙体的断面部位,有平涂层或平石层。这种遗迹较为突兀,在考古调查中最容易被发现。楚长城的修筑并不完全连续,各段墙体的形制不一,其中有对原有诸侯国城墙的改制,还有地形变化影响下的变形。

  楚长城的建筑材料类型多样,不是单一规格的砖块,而是包括石块、石片、石条、石板、炭化木棍及泥块等,多以土石混筑,亦有部分纯以土筑,个别地段存在只以石块垒砌的墙体。这是因为楚长城修建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则用石。较为复杂完整的修建方法是,在筑造墙体前,先对自然山体进行平整,然后在平整后的山体上修建两道东—西走向的石砌墙体;两道石砌墙体之间,在最底层堆放炭化的木棍层,木棍层之上再堆放当地原生的红黏土,红黏土之上堆积数层黄色土层;两道石砌墙体之外,基础部分挖基槽或修建小护坡。整个建造过程主要采用堆筑法,局部采用夯筑法。

  经考古调查可知,楚长城是以人工修筑的墙体连接山险、关堡为主体工程,加以烽火台、兵营、城址等重要组成部分,与古道路、古河流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经调查,发现了关堡、城址、烽火台和兵营等具有军事战略作用的建筑和遗存,类型丰富,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楚国军事防御工程的组成部分和整体构造。

  二

  楚长城北线所在的南阳盆地,其中,古河道众多,以沔水、淮水为主要干流,干支流连通交错,形成了沔水、淮水水系。沔水即汉江,其在河南楚地有唐河、淯水、湍水、丹江等主要支流,历史上这些河流均通航。唐河,是南阳境内主要河流之一,上游东西两条支流潘河和赵河,均发源于方城。淯水,亦称“育水”,即今天的白河,流经南召、方城、南阳、新野后出省,在河南境内的主要支流为湍水。湍水,今湍河,发源于内乡县关山坡,流至襄樊注入汉水。淮河干流源于桐柏山北麓,流经豫、皖至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淮水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颍河、洪河和豫东平原河道。淮河在豫南地区的主要支流洪河和颍河接纳了众多支流,共同形成淮河水系。这些水系既是交通线,也构成了楚国防御体系中的天然沟渠。

  楚长城作为中国第一座长城,它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古代传统防御模式发生变化,突破了封闭防御的有限空间,扩大了防御范围,把自然水系、山体和人工墙体结合起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防御屏障,为楚国边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楚长城遗址遗存类型多样、数量丰富,颇具地域特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2008年10月-12月,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领衔组织的长城资源调查队开始正式调查工作,调查发现仅方城县就存有关堡6个、寨堡105个、锋燈37个,墙体30.51千米,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或掩埋于地下的墙体绵延约25.37公里,山险200多公里,古代道路8条,长城沿线及附近的冶铁遗址7个,城址18座。

  三

  目前,对楚长城的保护尚不到位。楚长城范围广阔,遗存残损较多,不同地区存留状况不同,部分地段自然侵蚀严重,当地居民保护意识不强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楚长城为大遗址,大遗址保护工程启动较晚,经验较少。大遗址是我国学者在我国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逐渐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2002年,南召县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楚长城遗址县,体现了文物保护部门对楚长城价值的深刻认识和保护的高度关切,可视为南阳楚长城遗址公园建设的优秀信号。

  遗址公园的建成,可以为楚长城的保护提供明确的空间范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深入发掘楚长城的价值,将考古学、景观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历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结合,突出这一遗存的地域性,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在建设中,将楚长城和南阳盆地的自然水系、地形走向结合起来,加之历史文化内涵的渗透,最终构建起人文与自然地理结合的、包含时间长度、地域广度和历史厚度的三维文化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构建楚长城遗址公园的史学思考

2020-08-21 10:50 来源:河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