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记录”不能再等了

2018年12月21日 09:46    来源:四川日报   

  12月15日,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逝世,享年83岁。“川剧第一小生”的离去震动艺坛,我省川剧艺人以传统的“打围鼓”坐唱方式送别蓝光临,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也在微博上发文悼念。

  就在蓝光临逝世前几个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刚启动对其川剧艺术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人员先后多次拜访蓝光临及其家人、友人、弟子等,针对其艺术经历、代表剧目、传承教学等展开记录。目前,这项工作仅口述部分就录制了大约70个小时,其中有4到5个小时的内容由蓝光临亲自讲述,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近年来,一些艺术家离我们远去。美术界的叶毓山、李焕民、吴凡,川剧界的蓝光临、孙普协、喻海燕、李艳冬,曲艺界的邹忠新……他们的离去不仅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更是一段艺术传奇乃至某些“绝活”的永久尘封,怎能不令人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不少艺术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记录、传承的重要性,针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口述记录越来越多,已故川剧艺人的影像资料被重新系统整理,张漾兮、李少言等美术大家的作品、文献向公众展出。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对四川艺术的传承流变进行挖掘、梳理,对前人的艺术贡献予以展现,更增强了文化自信。

  但笔者还是觉得不够。首先,这项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展开,将更多艺术贡献突出或者具有独创性的人物涵盖在内。例如,四川曲艺中比较冷门的被单戏、相书等曲种,目前均濒临失传,大量民族、民间艺术门类同样面临相似的境况。此外,“抢救性记录”还应该尽量打“提前量”,在被记录者身体康健时便策划、启动。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针对蓝光临的“抢救性记录”中,其川剧代表性技艺只能由弟子代为展示,殊为遗憾。

  还需注意的是,“抢救性记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记录完成之后便束之高阁。对于记录者而言,不妨先就此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方法,事先精细策划,列出详细的工作流程。同时后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可以开展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及传播推广,惠及艺术从业者和公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抢救性记录”不能再等了

2018-12-21 09:46 来源:四川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