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系列调查:从水泥库到国际文创园的塞隆蜕变

2018年07月09日 08:4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刘园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金山银山。日前,北京市各区已腾退老旧厂房200余个,其中一批已经或正在转型为文创产业园区,并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近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网选取了北京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力求全面、真实、有效地了解这些典型园区的转型历程、运作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形成系列报道,也为更多致力于转型为文创产业园区的老旧工业厂房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期走进的是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塞隆”)。

长按识别二维码,VR看园区

  日前,在北京双桥附近的塞隆文创园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等策划的一场以“平行空间 李文旻当代素描作品展”为主题的艺术展正在举办。一幅幅创意独到的画作里,树、房、山、人等栩栩如生,为整个园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艺术家现场举办的主题沙龙分享活动更是得到观展者的欢迎。  

塞隆里的艺术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然而,谁能想到,在2015年以前,这里竟是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的所在地。如今,塞隆文创园已吸引近百家文创企业,年总产值逾1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一个缩影。究竟塞隆有何独特魅力,能吸引众多文创类公司进驻?园区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待完善的地方?未来又将如何着力布局?日前,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双桥附近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近距离感受这座由水泥库改造而成的国际文化创意园区。  

塞隆水泥筒仓群 图片塞隆授权发布

  一、从水泥筒仓到文化地标

  1.曾经:备受瞩目的水泥筒仓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上,隶属于首农集团双桥农工商公司的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据悉,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的第一座仓库始建于1984年,曾承担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场馆建设水泥料储存的任务;2000年,南侧的40多座筒仓开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水泥用料的存储地也是在这里。此外,北京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有其参与。

改造前的筒仓 图片来自塞隆官网

  此前,在东西走向的厂房里面,建有长条形的水泥库,厂区里两条铁路专用线将厂房与京秦铁路直接相连,彼时的胜利水泥库是北京水泥中转站的重要一环。资料显示,1996年,水泥库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500多万元。然而好景不长。据悉,水泥库的收入主要靠储存和运输,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很多施工单位开始用自己的仓储,作为“中介”的水泥库便慢慢没落。2011年以后,胜利水泥库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加之水泥库容易产生粉尘等污染,在北京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厂区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厂房转型做什么也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园区改造前 图片来自塞隆官网

  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董事长高松利此前曾表示:“对一些已经转型的老的工业企业、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又结合我们所处的定福庄沿线的文化传媒产业的定位,决定要转型,主攻文化创意。”于是,2013年,由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打造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对原水泥库进行改造。

根据公开资料制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制图

  2.现今:工业遗迹变身文化地标

  历经一年多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建造,2015年5月园区主体工程完工,5月19日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园区工作人员表示,“塞隆”是英文“silon”的谐音,是“silo”和“long”两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中“silo”的意思是“筒仓”,“long”意为“长”,合在一起是“长长的筒仓之意”。

塞隆一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凭借独特的建筑形态、优越的环境,塞隆在北京众多产业园区中脱颖而出。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截至2017年年底,园区已吸引80余家文化企业,其中,新媒体创意企业28家、影视制作企业22家、互联网文化企业15家、文化传播企业11家、其他文创企业6家,年总产值逾10亿元,纳税额达到6000万元。”

  此外,2017年园区运用激光投影技术,使得46座筒仓全部实现夜间亮化,节假日以及重大活动期间打出公益性宣传标语,在广渠路沿线形成独特工业遗址特色夜景,成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廊道的新夜景。

塞隆筒仓夜间亮化 图片塞隆授权发布

  二、塞隆的“腾笼换鸟”之道

  在北京“疏解腾退促提升”工作中,塞隆等企业以产业转型推动疏解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塞隆不仅让老工业厂房成为腾笼换鸟的文化地标,也成为国企转型升级的“样本”,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独特发展之道?

  1.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相融合

  近年来,北京一批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区,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拓展了文化发展新空间,但保护利用中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如改造实践存在过度、失当等问题,致使一些工业文化风貌遭到破坏。为此,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在妥善处理“保”与“用”的关系上,针对盲目拆建、资源闲置等问题,确立“该保则保、以保定用、以用促保”的总体原则。既坚持保护优先,传承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又科学利用,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盘活资源,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在调研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塞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对园区工业元素的保留。除了最具典型的46座筒仓之外,园区中还有许多特色的工业元素设计。如塞隆园区门口矗立着园中废弃的旧金属罐体拼接、组合改造而成的巨型机器人。

园区门口巨型机器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园区空地分布着由塞隆艺术总监刘志伟创作的“塞隆金刚娃”系列等产品。

园区前的作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园区里的火车轨道和站台等被保留。坐落在园区里的火车,充满着浓浓的时代回忆,也曾经是多部电视剧、电影场景的选景地。众多工业遗址结合现代元素的再次利用,实现了传统的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创意有机融合。

园内的火车轨道和站台被保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2.注重提升园区文化内涵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纷纷上马各色文化园区项目,但由于一些园区只是充当“二房东”的角色,在招商、选商以及园区文创产业引导方面力度不够,导致部分文创园区存在“形聚实不聚”的问题,入驻企业只与文化有很勉强的联系,园区文创氛围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象,塞隆的总经理于红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收房租不应该是文创园的终极目的,文创产业园须强化文化、创意等内容属性。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为园区‘增效’的,对于改善园区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升园区竞争力和园区工作人员的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塞隆水泥库艺术空间 图片塞隆授权发布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塞隆园区尤为注重突出“文化与艺术”的特色,已经形成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服务、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业态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沙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文创园区里不能没有纯粹艺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和塞隆合作已经近三年,塞隆尽管不是以纯艺术为主,但始终兼顾艺术和创意,已经在北京现代艺术圈里有一定的影响力。”

园区沙龙交流活动 图片塞隆授权发布

  3.不断完善园区服务

  塞隆所处的位置在定福庄传媒产业带上,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地理位置的优势固然可以吸引企业,但真正想要留住企业,靠的还是后续的服务。特别是对于文创企业的工作人员,很多喜欢夜间工作,在黑夜中激发灵感,所以一些文创园区经常通宵达旦,这对园区的相关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红表示,如今塞隆外的环境在变好,内部的服务也在不断调整。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别的企业有24小时供应餐,于是她当即告诉园区相关工作人员,立马也在园区配备了相关设备。“引入这些设施,一方面可以给园区增效,另一方面也给园区企业提供了更多了便利。”于红说。

园区引进自动售卖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这仅是园区完善相关服务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园区还给相关企业组织文化艺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并以此为平台邀请国内外文化企业、艺术家等参加互动,使企业之间获得更多的合作机遇,也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资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

  三、塞隆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塞隆已经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1.园区满租 发展空间从何出?

  基于厂区的狭长分布特征,园区此前偏好“小而精”的文创企业,不求规模大,但求效益精。但是随着园区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想进入。但是目前园区入驻率是100%,没有多余的空间引入更多企业,而且合同到期很多老客户对塞隆有情节。此外,尽管现在也有艺术展览空间,但园区的公共展示对于做国际性的大艺术展览仍显得不够。于红表示:“未来,怎样在扩展空间的同时把筒仓做出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是重中之重。”

园区企业多为两层,分布在道路一旁 图片塞隆授权发布

  2.竞争激烈 国际化人才队伍待建立

  现今,越来越多的老旧厂房开始腾退,转型文创类园区,园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制胜的关键在于人才。在北京文创园区已经遇到各种利好政策推动的当下,缺乏专业的从事文化产业园区的人才队伍成为制约很多园区发展的重要原因。由老旧工厂转型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文创园区人才对于推进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定位“国际文创园区”的塞隆而言,为推进园区人才队伍建设,于红表示:“我十分支持园区的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提升学习,建议他们多考一些职业资格证等。人才队伍需要有国际视野。”

  四、塞隆未来发展规划

  1.拓展空间 着手二期筒仓改造

  目前,塞隆园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筒仓由32个直径8米、高12米的大筒仓与14个直径7米,高10米的小筒仓组合而成。谈及未来发展,于红表示塞隆园区正在利用自身工业遗址形态和空间资源,开始着手进行46座筒仓的二期改造工程。她说:“如果把46个筒仓都进行改造,约可以为园区增加使用面积8000-10000平米。对于一些文创企业而言,需要不一样的小空间去展现炫酷的效果,筒仓无疑将是独一无二的选择。经过改造,筒仓能够和文化融合,实现增大面积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特色。”。

塞隆规划展示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2.提质增收 构建衍生礼品定制平台

  在日前举办的三周年庆典上,塞隆发布了“塞隆礼物”。“塞隆礼物”依托46座筒仓这一特色IP,从多角度展示园区创意设计能力及文创衍生品开发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设计成型的包括有塞隆特色的文具收纳盒、冰箱贴、T恤衫、明信片等。

部分塞隆礼物产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谈到为何要打造塞隆礼物,园区的艺术总监刘志伟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塞隆开园已经三年,园区正在进行品质提升工程,除了依靠传统的租金收入,园区也在探索和培育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项目提质增收。他表示:“塞隆礼物不仅是做园区的文创产品,更主要的是打造一个平台,为更多企业去开发、定制一些文创产品,塞隆园区的礼物仅仅是一个起点。”

  3.对标国际 参与“一带一路”交流

  于红向到访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重点介绍了塞隆园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她表示,如今塞隆已发展成为以影视、文化交流,广告设计等业态为主的特色园区,但园区的全称是“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与周围园区相比,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定位“国际”。

  据悉,在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与乌克兰经济合作论坛上,“艺术资本集团2017”有限责任公司与塞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中乌双方相关企业将探讨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于红表示,今后塞隆将响应并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策划“一带一路艺术展”等大型展览,将园区打造成区域知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文化创意精品特色聚集地。

  相关阅读:

    园区系列调查:在铁路“夹缝”中制造小镇的梵石ITOWN·西店记忆

   系列调查:以“品牌塑造+连锁经营”缔造文创产业园的尚8模式 

    系列调查|传统军工企业基地转型升级的768探索 

  红火纺织厂黯然退场 莱锦如何打造闹市中创意新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园区系列调查:从水泥库到国际文创园的塞隆蜕变

2018-07-09 08:4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