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华丽转身:文化自信构筑中国芭蕾力量

2018年01月02日 09: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日讯(记者 魏金金)十年前,我国有5家芭蕾舞团,十年后,5家变10家。这其中既是无数芭蕾舞者不懈的探索与创新突破,更是中国芭蕾市场不断壮大的直接反映。29日,十家芭蕾舞团在北京举行了首届中国芭蕾舞团团长论坛,齐聚研讨在展示“中国芭蕾力量”的进程中,如何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如何推出优秀后备人才等相关问题,为中国芭蕾“把脉”,推进新时代芭蕾艺术繁荣发展。

  十家芭蕾舞团聚首天桥剧场

  政府支持 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28日,十家芭蕾舞团荟萃演出展示中国芭蕾的民族特色与最新发展成果

  作为一种高雅的舶来艺术,芭蕾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1954年,新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专业舞蹈学校,1959年建立第一个专业的芭蕾舞团, 自此开始了新中国芭蕾舞发展历程。从那之后,众多先驱和前辈先后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芭蕾舞剧作品,为其民族化的发展历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中,至少有7项涉及芭蕾舞台艺术。作为中国第七支专业的芭蕾舞团,近年来重庆芭蕾舞团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今年7月份,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重庆芭蕾舞团原创开山之作《追寻香格里拉》来到西班牙巡演,七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刘军谈到,正是因为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这样一部本土舞台剧才可以插上翅膀飞出重庆。“明年我们还将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到新疆、云南演出。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我们所有的原创剧都是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的资助”。

  文化自信 中国芭蕾要有中国气质、中国表达

  “在国外跳那么多年,我一直在脑子里思考怎么代表中国,怎么才能有自己的一个根,但最终发现还是要回归源头,回到自己的母体文化里寻找营养”刘军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一致赞同,中国芭蕾的经典剧目一定要有中国气质、中国表达。

  近年来,辽宁芭蕾舞团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中国芭蕾作品,先后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等经典剧目。“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在故事选择上要从五千年文化历史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又不失时代感的内容作为创作之源,使其从根本上贴近人民生活和心理认知,其次在创作中要肯花时间要追根溯源、深入调研,不断推翻重塑,把民族特点和芭蕾特点融合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辽宁芭蕾舞团团委书记李成全如是说。李成全现场透露,2018年辽宁芭蕾舞团还将为观众带来另一部文艺精品《花木兰》,“中国的芭蕾艺术绝对不能是单纯的西方创作理念和创作延伸,必须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要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有中国传统道路的价值体现”。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期间,苏州芭蕾舞团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演体验。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谈到,“这些年来,苏州芭蕾舞团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剧作上面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解读着新一代人对中国传统芭蕾的思考”。在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看来,中国芭蕾的创新突破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定要穿中国服装,把“经典”演绎为“现代”,而是要用多元化的国际手段,进行理念、形式、舞蹈、音乐等全方位的融合创新。艺术要做到足够大胆,才能做到“民族的是世界的”。

《大梦敦煌》让“足尖”飞天不再是梦

  2014年,兰州芭蕾舞团在成立次年,以敦煌艺术宝库为背景,推出了原创芭蕾版《大梦敦煌》舞剧,一举赢得国内外赞誉。“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化走出去,中国古老的丝路文化将以多姿多彩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兰州芭蕾舞团“掌门人”苏孝林兴奋地谈到。

  回到基层 深入生活寻找中国芭蕾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生命最持久的源头和活力在基层,在生活。文艺创作不仅需要在题材上扎根生活,更需要在艺术表现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芭蕾艺术要发展仅仅做到紧跟西方芭蕾发展潮流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民族化、群众化为基础,创作出更加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大众审美需求的原创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芭蕾这项高雅艺术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生活,从而扎根于中国大地,这也是引领中国芭蕾在原创道路上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李成全对此认真谈到。

  如何让艺术的影响力逐渐辐射,甚至传播到更广大的社会文化层面上?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表希望,新生的芭蕾力量可以创新艺术形式,走出剧院,通过打造艺术节这样的活动形式,发挥本土编导作用,让他们跨界合作;同时组织开展城市当中的芭蕾舞团通过短平快的形式走到城市等不同地方去,让更多的市民在更近的距离接触芭蕾。“我们有一个项目叫‘和我们一起来跳舞’,主要是聚焦三类人群,一是学生,一是老人,还有就是40岁以下的从业者,通过邀请他们观看我们的演出,和演员进行日常的交流,让他们深入到艺术家的生活当中来。艺术只有在观众的互动中才是最鲜活的”。

  从基础教育抓起 全面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芭蕾走到今天,离不开对各舞团及广泛社会力量对芭蕾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作为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专业芭蕾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每年为国内外输送了大量的芭蕾艺术人才。辽宁芭蕾舞团首创的以团带校,以校养团的模式也对其他舞团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很多启示。

  天津芭蕾舞团团团长陈川现场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目标,从2005年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百日集训的工作方针;在人才吸收方面,每年从北京舞蹈学院、辽宁芭蕾舞团附属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广招芭蕾人才;对于人才的积累,采取和辽宁芭蕾舞团共同待培,优先将人才输送到辽宁芭蕾舞团进行培训。

  “从上世纪70年代全额拨款,到90年代差额拨款,再到2012年又回到全额拨款的全过程,对于芭蕾后辈人才的培养深有感触。上海的人才培养计划除了一团一策,还有一人一策,就是根据演员的不同条件和特点进行培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辛丽丽这样说到。也正是因为对人才的重视,上海芭蕾舞团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并成为上海文化的金名片。

  人才队伍建设上,各个舞团大同小异。“广州艺术学校的芭蕾舞科的学生毕业了以后可以直接输送到团里。广州芭蕾舞团的芭蕾老师也经常去艺术学校给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培训、排练。高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两年里会经常进入广州芭蕾舞团的演员团队,一起参与、感受演出。从剧团来说,这样可以很精粹地发现人才,并且也能够很快地实现从学生到优秀演员的角色转换。另外,广州芭蕾舞团保证每年整个芭蕾舞团不少于三次出国巡演,让每位演员都能够走向国际,让国际上的观众检验我们自己的芭蕾舞”广州芭蕾舞团芭蕾导师傅姝补充谈到。

  在听完各舞团负责人分享完之后,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汝蘅赵汝蘅由衷感慨,一个剧团的立团之本其实很简单,就是剧目和人才。没有好的剧目哪有好的艺术家;没有有绝活的人才就没有好的作品。同样,一个剧团在创作上如果没有能立足、能锻炼人的剧目,相辅相成的人才体系也建立不起来。“对于创作,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不够,这个得从学校开始。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培养艺术人才知识系统的全面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人才的音乐、文学、美学修养等”。

  “因为中国的芭蕾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是从剧团做起,中国芭蕾是从学校做起。有了学校才有芭蕾舞团,而其他国家是先有剧团再有学校。所以这一点,到现在对我们的芭蕾还有影响。创作这块短板是一个专门的话题,我建议有关方面专门组织讨论、研究、采取措施,怎么样把这块短板补上”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许定中现场做出了这样的呼吁。

  百花齐放 民营舞团生存发展应受更多重视

  呼唤灵性、追求超越。作为唯一的一所民营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也是十家舞团中唯一一所以当代芭蕾创作的专业舞团。从2008年建立初始,如今已走过九个年头,在这九年时间里,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先后创作出了15部作品,巡演了30多个国家和60多个城市。他们的作品更多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现状融入到当代舞蹈艺术,切实表现中国现状和中国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正基于此,舞团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广泛地关注与赞誉。

  但事实上,作为民营剧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没有国家固定的资助,每次都要按照项目去申请资金,以此方可得到政策补贴的30%。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和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团的发展。尽管如此,舞团仍然坚持采用长期聘用演员的方式,而不是按剧目临时拼凑演员,演员们每天练功,每天排练,匠心编导,用精品致敬市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副团长黄震感慨到,“只有在国家繁荣、文化市场繁荣的时候,才能有我们这些小众中的‘小众’,才有我们发展的空间和土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张晶雪 )

十年华丽转身:文化自信构筑中国芭蕾力量

2018-01-02 09: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