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变迁 不再摸石头过河 深圳未来继续做引领者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30年变迁 不再摸石头过河 深圳未来继续做引领者

2010年08月20日 11:3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胡嘉莉
    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三十而立。30年后,四个特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滩已经成长为耀眼的美丽家园。30年后的特区路又在何方?如何让“特区精神”再放异彩?本报记者试图寻找到一些答案

    30年前,深圳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勇敢承担起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使命。把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令世人惊叹。三十而立的深圳,在没有了特区优惠政策的庇护下深圳将如何“特”下去?又将如何面对新的转折、新的改革、新的选择?

    30年前,深圳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勇敢承担起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使命。敢闯敢试,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樊篱和束缚,把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令世人惊叹。

    弹指一挥间。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沧海桑田硕果累累。8月26日正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三十而立的深圳,在没有了特区优惠政策的庇护下深圳将如何“特”下去?又将如何面对新的转折、新的改革、新的选择?

    日前,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给出了答案:经历了过去30年飞速发展的深圳,今后将继续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在未来转型的路上仍然大有可为。如今的深圳,在新起点上将“走出一条新路”。

    特区将继续引领中国改革开放

    过去30年的深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深圳经济特区高擎解放思想的大旗,以“拓荒牛”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披荆斩棘、在特区政策的宠爱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出了万科、华为、中兴、比亚迪、平安集团、招商银行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

    王荣表示,深圳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探索和贡献。其一,深圳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路。前30年里,深圳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改革事业进程中有许多的“第一”出自深圳,如第一只股票、土地市场首次拍卖等等。正是凭着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努力,深圳用成功的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现在,深圳特区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非昔比。

    王荣认为,深圳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验证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成功。30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速度,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市,去年全市实现了82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深圳30年来取得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让人们的生活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他还指出,30年来,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企业在深圳成长壮大,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这一大批企业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如今代表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正是他们这些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动力,推动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进。

    王荣强调,深圳用30年时间初步建设起了一座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今的深圳,城市功能完备,交通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虽然她还不是那么成熟,但她的活力和城市规模、影响力,如今已能和那些百年、千年城市相比较。

    创新是深圳之魂。王荣表示,深圳到2015年要达到1.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而留住人才相当关键。加快自主创新就需要人才,而吸引人才,其实主要是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发展机会,第二是生活质量,第三就是生活成本。“深圳作为一个特区,曾经创造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王荣透露,深圳今年将主动出击,推出针对人才的“孔雀计划”,让人才再一次东南飞,不仅在国内大力招人才,还要到海外招人才,今年要从海外引进50个团队,推动深圳新一轮发展。

    三十而立,再塑深圳精神

    走过30年的深圳,几经风雨。

    2003年初,深圳被抛弃的言论在街坊流传。浦东“后来居上”、滨海“蓄势待发”,有人嘲讽深圳“特区不特、风光不再”,担忧深圳“将被抛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拍击深圳湾,出口增速回落、油价电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一系列打击接踵而来,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深圳处于风口浪尖。有人又开始怀疑深圳,甚至深圳自己也出现了“唱衰”之音。

    2009年10月20日,深圳第二春正在悄然来临。期待十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在深圳开市登上舞台。而在深圳创业板的感召下,中国各省市金融、银行机构全面席卷而来,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包头银行、浙商银行国内外数十家银行迁入深圳,中信证券总部在离别了深圳多年之后,在今年9月份重新回到深圳,平安集团深圳第一高楼破土动工,似乎一切正如人们所愿,深圳又回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舞台上来。

    接着是来自中国最高层的官方定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敲定深圳方向:联合香港成立全球五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在此背景下,深港两地开始讨论深圳前海湾先进服务业的合作发展问题,探索共建后海湾金融中心问题。

    如今活力依旧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雄霸特区工业半壁江山。而未来深圳三大支柱产业即“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

    2015年GDP总量达到1.5万亿的目标,这对目前GDP总量只有8200亿元的深圳,意味着要在几年内实现GDP翻一倍,深圳能实现这一目标吗?王荣从容地表示,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王荣说,提出这一目标数字,既是基于和先进城市如香港等地的比较,也是基于对深圳产业的分析。目前的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占深圳GDP总量的60%,这个60%在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更何况深圳出台了三大新兴战略产业的规划,分别是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它们是深圳未来的三大支柱性产业,和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一样,是深圳经济的亮点。

    王荣说,这三大支柱性产业在深圳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其中新能源产业主要是应用产品,例如比亚迪汽车,今后若干年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再比如互联网,深圳有了很好的基础,未来这三块的产值将达到6500亿元,估计能形成3000亿元的增加值。如果有人担心1.5万亿的GDP目标,这三大产业将是“定心丸”。

    2010年,深圳特区30周年之际,深港一体化逐渐全面融合。7月,特区一体化实施,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深圳全市。随后,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并预计特区基本实现一体化总目标需要10年时间,包括前海深港合作区在内的4大金融中心区将被重点打造。

    纵观30年来深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圳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高新技术迅速崛起,持续增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或转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的经济形态不断产生,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推动城市建设日益更新,促进城市社会构建不断发展。

    未来30年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作过统计,深圳的30年曾有过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深圳的30年也创下并保持着多项全国“第一”、“之最”。

    经历了30年变迁成功“杀出血路”的深圳,一直就在自信地“探索新路”。记者从新鲜出炉的《深圳2040城市发展策略》研究计划中获悉,深圳将用12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寻求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新举措,谋划世界先进城市的新内涵,搭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新途径,并塑造未来全球大战略框架下的城市行动方向。

(责任编辑:王婉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