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神老年人”与暮气无关

2023年03月07日 09:48    来源:大众日报   

  □ 李梦馨

  身体是年轻人,却生活得像老年人。近日,“精神老年人”这个词登上热搜。网友对“精神老年人”的定义是: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生活习惯都非常老年人。“老年人觉得我们年轻,同龄人觉得我们暮气。”像老年人的表现包括:不爱健身、帕梅拉,但爱八段锦、金刚功;不喜欢逛街购物,但喜欢散步晒太阳;早早加入养生行列,喝茶、泡脚、针灸、按摩,样样践行;甚至喜好上也日渐“老年人”,沉迷于评弹、戏曲、书法、下棋……

  成为“精神老年人”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体质差、精力不济,因此比同龄人更加注重身体养护;有的人推崇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摒弃外在的物欲,转向内心建设;有的人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秩序,渴望变成情绪稳定的人;有的人则是热爱传统文化,学易经、看佛经,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缓解焦虑情绪。

  这些“精神老年人”,因喜好、习惯与同龄人差异较大,往往被看成是年轻人中的异类。但其实推敲起来,这种看法全无道理。虽然谈到年轻人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朋克”“二次元”“互联网弄潮儿”等标签,但这些大多由媒介塑造的符号,并不代表年轻人的全貌,也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该生活得如此。同理,那些认为老年人就该远离潮流、休养生息的观点,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思维。事实上,沉迷短视频、直播带货、霸总文学的老年人也大有人在。因此,所谓“精神老年人”,只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必投诸过多负面的情感色彩。而且可以预料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代际之间的界限或许并不像从前那样清晰,可能有越来越多“精神老年人”或“精神年轻人”出现。

  虽然“精神老年人”自嘲为暮气沉沉,但从其表现来看,实在跟暮气没什么关系。暮气,即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但这些年轻人不管是食疗养生、规律作息,还是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都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身体和更良好的精神面貌,实则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精神老年人”的诸多尝试,也能看出年轻人实际上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做出一种慢下来的姿态。因为拥有更多的富余时间,老年人可以安排更多的娱乐和养生时间,这对仍处于打拼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奢望。因此,成为“精神老年人”,同样寄予着年轻人对慢生活的渴望,让身体和心灵暂时歇歇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精神老年人”与暮气无关

2023-03-07 09:48 来源:大众日报

  □ 李梦馨

  身体是年轻人,却生活得像老年人。近日,“精神老年人”这个词登上热搜。网友对“精神老年人”的定义是: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生活习惯都非常老年人。“老年人觉得我们年轻,同龄人觉得我们暮气。”像老年人的表现包括:不爱健身、帕梅拉,但爱八段锦、金刚功;不喜欢逛街购物,但喜欢散步晒太阳;早早加入养生行列,喝茶、泡脚、针灸、按摩,样样践行;甚至喜好上也日渐“老年人”,沉迷于评弹、戏曲、书法、下棋……

  成为“精神老年人”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体质差、精力不济,因此比同龄人更加注重身体养护;有的人推崇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摒弃外在的物欲,转向内心建设;有的人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秩序,渴望变成情绪稳定的人;有的人则是热爱传统文化,学易经、看佛经,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缓解焦虑情绪。

  这些“精神老年人”,因喜好、习惯与同龄人差异较大,往往被看成是年轻人中的异类。但其实推敲起来,这种看法全无道理。虽然谈到年轻人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朋克”“二次元”“互联网弄潮儿”等标签,但这些大多由媒介塑造的符号,并不代表年轻人的全貌,也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该生活得如此。同理,那些认为老年人就该远离潮流、休养生息的观点,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思维。事实上,沉迷短视频、直播带货、霸总文学的老年人也大有人在。因此,所谓“精神老年人”,只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必投诸过多负面的情感色彩。而且可以预料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代际之间的界限或许并不像从前那样清晰,可能有越来越多“精神老年人”或“精神年轻人”出现。

  虽然“精神老年人”自嘲为暮气沉沉,但从其表现来看,实在跟暮气没什么关系。暮气,即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但这些年轻人不管是食疗养生、规律作息,还是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都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身体和更良好的精神面貌,实则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精神老年人”的诸多尝试,也能看出年轻人实际上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做出一种慢下来的姿态。因为拥有更多的富余时间,老年人可以安排更多的娱乐和养生时间,这对仍处于打拼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奢望。因此,成为“精神老年人”,同样寄予着年轻人对慢生活的渴望,让身体和心灵暂时歇歇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