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竞技化摸索还需要时间

2020年12月24日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沈诚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太极拳屡次登上热搜,曾被质疑“太极拳能不能打?”“四两拨千斤是真是假”……那么,这次太极拳成功申遗能否为中华传统武术正名,从而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1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才走进大众生活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太极拳是其中的代表拳种。回首千年历史,一个“武”字贯穿了中华文化。孔子提倡六艺、佩剑而行;李白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句,记录了盛极一时的大唐尚武精神。

  新中国成立伊始,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1952年6月,毛泽东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号召凡能增强人民体质的运动都要提倡,如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

  195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的招式为素材,删繁就简,创造简化太极拳——24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从高深的武术殿堂走入了大众生活。

  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写下“太极拳好”。太极拳再一次获得了发展契机。1982年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在北京举行,太极拳推手进入了竞赛环节,还原了技击属性。6年之后,太极拳竞赛套路问世;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此时的太极拳,同时以推手竞赛、套路竞赛、大众健身三种形式出现。因为太极拳在健身功能上的显著作用,被列入全民健身计划,收获了上亿的练习者,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当时,每个清晨,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园之中,总能看到白衣飘飘习练太极拳的老人。在奥运宣传片中,优雅从容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和运动,更被上升为一种中华精神的传承。

  2006年,太极拳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为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同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正式启动了太极拳申遗工作。太极拳6次申遗,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正式圆梦。

  2

  武侠小说外的真实太极拳

  对于民众来说,除了健身用的太极拳外,心中还有另一个太极——武侠小说中的太极。《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授给张无忌太极拳的心法奥义:“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这是民众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太极拳第一印象。那么,真实的太极拳是这样的吗?

  1930 年的冬天,时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唐豪,前往河南温县陈家沟村考察太极拳,撰文写出了他心中的答案——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历史是假托附会,太极拳的故乡原来在此。可见,从源头上来说,小说中的太极拳就是子虚乌有的。太极拳并非称霸武林的超凡武术,而是源自河南村落的民间智慧结晶。

  “天下太极出陈沟”——河南温县陈家沟被认为太极拳发源地。如今传播最广的五大太极门派——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武氏太极和孙氏太极,都直接或者间接跟陈家沟有关。在陈家沟,无论老幼妇孺都投入到太极拳练习中,当地人常说“喝过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陈家沟村里有4所太极拳学校、30多个家庭拳馆和300多名拳师。陈家沟村长在接受采访中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陈家沟共有570户人,练太极拳的占百分之七八十。陈家沟的小学,20年前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太极拳,只要上过学就会练拳。为什么村子里还有百分二十的人不会练拳呢?那是外村娶回来的媳妇儿。”

  世界认识太极拳也是从陈家沟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来陈家沟的第一个外国人是日本的三浦英夫。当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日友好协会理事长一行,其中就包括身为中日友好协会副理事长的三浦英夫,他是一位太极拳的爱好者。他在日本成立全日本太极拳协会,亲自担任理事长,并创办了太极拳杂志,杂志的刊名正是使用了邓小平的题字。1981年3月,三浦英夫来到陈家沟,并热情邀请陈家沟的老师到国外讲学,是第一个为陈家沟和世界架起桥梁的人。

  提到陈式太极拳,很多人会对其刚猛的发劲印象深刻,这似乎和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不一致。陈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在谈拳时曾如此解释:“发劲代表了陈氏太极拳的阳刚,要练好刚劲,首先要有柔劲。太极拳除了拳打脚踢之外,还讲究肩、肘、胯等打法,周身无处不是拳,这就要求协调,柔是协调的基础。所以说,要有刚,必须练好柔,去僵求柔,周身一体,从根到腰,再到拳,光用手臂的力量去发力是无根之木,必须周身完整抖弹而出,由内到外发劲。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抖弹,就体现在这种爆发力上。”

  真实的太极拳并不玄幻,是基于现实物理原理和人体结构。“触人如放电,抬手能放人”是通过肌肉放松,提升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和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在刹那间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产生“放电”般的打击效果。“四两拨千斤”里的“四两”指的并非是本力的大小,而是用力上的灵巧,强调以打巧劲来制蛮力。事实上,太极宗师都是体格强壮之人,甚至很多人都有外家拳和其他流派习武经历,比如太极大师孙禄堂曾习练过少林拳和形意拳,由刚劲入手最后转为柔劲,刚柔并济。

  太极拳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科学用力技巧。拳头的力量来自腿部力量的高效传导,就像鞭子的梢节无法主动发力,但当你正确挥动鞭子时,每一节的力量都会传导到皮鞭的前梢,发挥出可怕的撞击力量。训练出一个高度协调有力的身体,力从地起,主宰于腰,发于梢节,就是太极拳的刚柔并济。

  3

  申遗成功后的太极拳,能否为传统武术找到新出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太极拳申遗成功,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太极拳”的商业价值巨大,以“太极拳”为关键词检索,有12014件商标注册申请,6774件商标已注册。

  不过,对于太极拳的质疑声音不会因为申遗成功而减弱,恰恰相反,大家希望太极拳的实战性和健身效果能更有说服力。如果仅有哲学性、文化性,太极拳的“拳”字就会遭到质疑。任何一项运动如果要有竞技性(包括太极拳在内),就必须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的功法、技巧训练,只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具备真正的竞赛对抗。

  过去二十年,我们主要推崇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提倡“武德”,弱化对抗性,专业的推手比赛较少,太极拳竞技也主要以套路为主。马云曾想将太极拳竞技商业化,并联合李连杰推出了“功守道”比赛。不过这个尝试在初期遇到了一些挫折,“功守道”比赛在观赏性和规则合理性上都和理想效果有一段差距。太极拳在健身功能上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见到成果。对于竞技化的摸索也需要时间,但前提是,必须要对推手技术进行细化和整理,保证比赛的规范性和观赏性,让更多的人可以安全参加到推手运动之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太极拳的竞技化摸索还需要时间

2020-12-24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