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宿上档次还得靠文化

2020年10月16日 08:22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在北京最美的季节和家人朋友出游京郊,真是不亦乐乎。不过,也有不少市民吐槽:花了几千甚至上万元预订的民宿,到地儿一看“不过尔尔”,装潢城市化、休闲套路化,顿时觉得“贵”了。

  从吐槽看,“货不对板”“贵而不值”,是某些民宿被打差评的主要原因。有的民宿俨然是升级版“农家乐”,名字风雅了、价格上去了,但无论卫生条件、环境设施还是服务理念、审美趣味,都还差得远;有的虽然大投资、大手笔,装修精细、用品高端,但仅是搬到山里的“精品酒店”,美则美矣,却全然不是民宿的味儿。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对于都市人来讲,“复得返自然”乃一大乐事,民宿生意随之而起,各种资本跟风进场。但要看到,大家愿意为民宿埋单,或为鸟语花香,或为风土人情,希冀体验到的是另一种有文化有温度的生活情趣。否则,空有躯壳却无内涵、价格高昂却无特色,即便一时热闹,也注定无法长久。

  民宿生意是“风口”,但开发经营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一方面,它需要满足品质生活需求,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不能打折。另一方面,各个店家都得找到自身特色。是胜在田园风光还是人文氛围,是精于茶艺插花还是历史民俗,不断挖掘文化美感,才能打出品牌。有的京郊山居,每天都有茶艺、插花、书法、国画等体验活动,一年四季住客不绝;再如门头沟区,正有意识地将生态山水、红色历史、民风民俗、古村古道、宗教寺庙、京西煤业等特色融入精品民宿。越来越多的深耕者明白,谁能将“文化体验”“生活哲学”做得更好,谁就能胜出一筹。

  大众旅游时代,市场需求剧增,同时也迅速更新换代。世界那么大,大家想去看的,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照”,想去享受的也不再是程式化的流水线服务,而更希望得到全感官、多触发的文化感知、心灵体验。于此处着墨,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产品,让到访者乘兴而至、尽兴而归,这是京郊民宿的发展密钥,对当下所有旅游产品未尝不是一种启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彧元堂传拓:古老的“复印”技术      2020年10月16日
  • · 承德有个作家村,脱贫带着文艺范儿      2020年10月16日
  • · 选秀笔试能不能筛掉“九漏鱼”      2020年10月16日
  • · 永不“满座”的互联网曲艺怎么演?      2020年10月16日
  • · 旅游兴旺来之不易      2020年10月16日
  • · 秦皇岛将增加旅游便捷通道      2020年10月16日
  • · 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2020年10月16日
  • · 鲁迅文学院:与中国当代文学共成长      2020年10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民宿上档次还得靠文化

    2020-10-16 08:22 来源:北京日报

      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在北京最美的季节和家人朋友出游京郊,真是不亦乐乎。不过,也有不少市民吐槽:花了几千甚至上万元预订的民宿,到地儿一看“不过尔尔”,装潢城市化、休闲套路化,顿时觉得“贵”了。

      从吐槽看,“货不对板”“贵而不值”,是某些民宿被打差评的主要原因。有的民宿俨然是升级版“农家乐”,名字风雅了、价格上去了,但无论卫生条件、环境设施还是服务理念、审美趣味,都还差得远;有的虽然大投资、大手笔,装修精细、用品高端,但仅是搬到山里的“精品酒店”,美则美矣,却全然不是民宿的味儿。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对于都市人来讲,“复得返自然”乃一大乐事,民宿生意随之而起,各种资本跟风进场。但要看到,大家愿意为民宿埋单,或为鸟语花香,或为风土人情,希冀体验到的是另一种有文化有温度的生活情趣。否则,空有躯壳却无内涵、价格高昂却无特色,即便一时热闹,也注定无法长久。

      民宿生意是“风口”,但开发经营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一方面,它需要满足品质生活需求,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不能打折。另一方面,各个店家都得找到自身特色。是胜在田园风光还是人文氛围,是精于茶艺插花还是历史民俗,不断挖掘文化美感,才能打出品牌。有的京郊山居,每天都有茶艺、插花、书法、国画等体验活动,一年四季住客不绝;再如门头沟区,正有意识地将生态山水、红色历史、民风民俗、古村古道、宗教寺庙、京西煤业等特色融入精品民宿。越来越多的深耕者明白,谁能将“文化体验”“生活哲学”做得更好,谁就能胜出一筹。

      大众旅游时代,市场需求剧增,同时也迅速更新换代。世界那么大,大家想去看的,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照”,想去享受的也不再是程式化的流水线服务,而更希望得到全感官、多触发的文化感知、心灵体验。于此处着墨,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产品,让到访者乘兴而至、尽兴而归,这是京郊民宿的发展密钥,对当下所有旅游产品未尝不是一种启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