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浮世绘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2020年09月04日 09:32    来源:解放日报    陈俊珺

  近期,北京、上海与东京三地,都在举办浮世绘大展,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上海的“梦回江户——浮世绘艺术大展”与东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绘收藏展”。

  浮世绘在日本艺术史上跨越了260余年,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颗东方的艺术明珠,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

  不可忽视的是,唯美的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有着不解之缘。

  来自姑苏版的视觉训练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于民间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江户时代正值我国明清时期。浮世绘的发展与演变,深受中国明清版画的影响。

  清朝中期,姑苏城中有50余家画铺,年产版画百万幅以上,远销中国各地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姑苏城盛产的反映姑苏繁华街市、人物仕女的风俗画和人物画被称为“姑苏版”。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版画相比,“姑苏版”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它深受西洋画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西方铜版画的阴影和透视手法。铜版画的特点在于用锐利细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明暗变化,中国民间画工将这一特色移植到木版画上,以明暗法表现物象,并手工着色上彩,一些画上还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意”,意为模仿西洋绘画技巧。

  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政权闭关锁国,只设长崎为口岸,对荷兰与中国维持贸易往来。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长崎居住着一批旅日的苏州人,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于是,姑苏版画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了日本。与此同时,随着贸易的往来,更多来自中国的木刻版画流入日本,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姑苏版画中的阴影和透视手法,在无意间对日本的浮世绘画师进行了一番“视觉训练”,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与技巧进行了二次传播,并与日本艺术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透视法。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散点透视,而日本绘画的视角则以平面为主。为了表现空间感,不少浮世绘画家采用了一种俯瞰透视,如同鸟儿一般通过俯瞰的方式展现地面的景物。

  知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在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名所江户百景》中就采用了竖幅构图。日本美术史专家、上海美术学院潘力教授告诉记者,与以往在风景画中常用的横幅构图不同,画家若要将透视原理运用于竖幅构图,那天空就将会占去画面的一半,这会给风景的表现带来不少困难。歌川广重采用了俯瞰式手法来调度空间位置,有意压低地平线,大面积的空白与景物产生对比,使构图非常有趣味。他还将前景物像极度拉近,主体被画面边缘切断,使画面更具空间纵深感。

  无意间接受了仇英的风格

  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初可谓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全盛时代。木刻版画技术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社会需求,明代中叶后,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戏曲小说大量出现插图,《西厢记》《水浒传》《西游记》等深受读者欢迎。《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成为当时的经典,其技法也成为日本浮世绘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照。

  明代版画发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大画家纷纷为雕版作画,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尽管宋代画家的绘画水平很高,两宋画院名家甚多,但很少有人涉足版画。到了明代,大画家唐寅、仇英以及明末的陈洪绶等都为雕版印刷绘制插图。此外,还有许多名家为各种版本绘制了高水平的画作,这在当时几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明代版画的成熟在时间上比日本浮世绘的兴起早了一个多世纪,当这些线条圆润、刀法精湛的版画随着通商货物出现在长崎港,令日本画师们大开眼界。这些画师中就有铃木春信。作为浮世绘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师,与那些以花魁为主角的美人画不同,他笔下的美人洋溢着别具一格的风韵,她们个个体态轻盈、手足纤巧,传递一种浪漫与感伤的气氛。这种风格被称为“春信样式”,代表了当时的流行画风,也影响了一代画师的绘画风格。

  有学者指出,铃木春信的人物造型、用线笔意以及略显伤感的样式,很可能受到我国明代画家仇英的影响。潘力教授认为,铃木春信作为江户时代的市井画工,究竟能有多少机会接触到仇英的画作,尚未可知。可能性较大的是,由于仇英本人制作过版画插图,使得明清版画普遍受到仇英风格的影响。而明清版画又随着中日间的通商贸易往来大量流入日本,因此铃木春信有可能是在模仿明清版画的过程中无意间接受了仇英的风格。

  画面背后的生命态度

  中国的姑苏版画深植于市民文化繁盛的城市——苏州。明清时代的苏州富庶繁华,版画的题材既涉及城市风景,也有许多普通的人物仕女。

  江户时代也是日本历史上平民生活水平、经济水平较高的时期。江户画师们不仅从姑苏版画中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透视法,同时也感受浓浓的市民气息,并将自己的绘画题材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笔下的美人绘、役者绘、风景画将普通市民的风俗、喜好、趣味和思想一一展现,构成了一部江户时期的平民自传。正如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所说的,万物皆可以入画。

  不过,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在社会功能、艺术传统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两者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也有所不同。中国木刻版画多选取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反映一种乐天知命、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而日本浮世绘则略带感伤,展现了日本民族细腻、敏感的性格和对生命的态度。日语中的“浮世”与“忧世”同音,对于提倡现世精神的江户市民来说,“浮世”一词非常贴近当时最流行的人生观。日本作家浅井了意曾说: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随波漂浮,这就是“浮世”。浮世绘中所表现的那些底层百姓尽力生活、珍惜享受此生有限生命的态度,也正是浮世绘至今依然动人的原因之一。

  此外,两国的画师在当时的地位与命运也截然不同。浮世绘虽然唯美,但在历史上,浮世绘的出版曾受到幕府的限制,许多题材受到禁止,包括一代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在内的不少大家都曾受到当局的拘押和刑罚,导致浮世绘画师不敢在画面签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在那个时代,这份工作并不光彩。画师们的生活大都过得很艰辛,哪怕是后来成为浮世绘艺术象征的《神奈川冲浪里》的作者葛饰北斋,最终也是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然而,历经浮世艰辛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多年后那些几乎沦为废纸、瓷器包装纸的绘画,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成了欧洲新艺术的引爆器。

  延伸阅读

  浮世绘的全球“粉丝团”

  鲁迅 他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洋绘画并迷上了日本浮世绘。鲁迅曾在一篇杂文中间接地提到过浮世绘。他一生收集了许多浮世绘图书与不少日本浮世绘大师的代表作品。他曾说:“关于日本的浮世绘,我年轻时喜欢的是北斋,现在则喜欢广重,其次则为歌麿的人物……依我看,适合中国人一般眼光的,恐怕还是北斋。”

  凡·高1860年至1910年前后大约50年间,以浮世绘为主的日本美术对欧洲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1867年,江户幕府参加巴黎世博会,包括浮世绘、和服、陶瓷器在内的诸多展品销售一空。特别是浮世绘作品,应主办方要求又追加百余幅出售。这次世博会成为浮世绘风靡欧洲的发端。凡·高是一位疯狂的浮世绘爱好者,他早年在荷兰期间的绘画色彩比较暗。接触浮世绘后,他的画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画面开始变得阳光、鲜艳起来。

  莫奈 晚年的莫奈把从日本来的皱巴巴的陶瓷器包装纸一张一张展平,然后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这两百多幅浮世绘作品是他一生所爱。他还建造了一座日式园林,里面有一座日本风格的桥横跨池塘,他的余生都在这座园林里描绘他最爱的睡莲。

  除了凡·高、莫奈之外,德加、马奈等一批印象派画家都深受浮世绘的影响。他们描绘现实生活,在绘画技巧上不再像古典派那样把阴影抹得光滑过度以至看不出线条,反而强调平面涂色,不加阴影,保留线条,用色大胆艳丽。这些都与浮世绘的特点相吻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杨正新:守正创新,我还在寻找突破      2020年08月19日
  • · 共话美育未来      2020年08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浮世绘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2020-09-04 09:32 来源:解放日报

      近期,北京、上海与东京三地,都在举办浮世绘大展,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上海的“梦回江户——浮世绘艺术大展”与东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绘收藏展”。

      浮世绘在日本艺术史上跨越了260余年,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颗东方的艺术明珠,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

      不可忽视的是,唯美的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有着不解之缘。

      来自姑苏版的视觉训练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于民间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江户时代正值我国明清时期。浮世绘的发展与演变,深受中国明清版画的影响。

      清朝中期,姑苏城中有50余家画铺,年产版画百万幅以上,远销中国各地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姑苏城盛产的反映姑苏繁华街市、人物仕女的风俗画和人物画被称为“姑苏版”。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版画相比,“姑苏版”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它深受西洋画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西方铜版画的阴影和透视手法。铜版画的特点在于用锐利细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明暗变化,中国民间画工将这一特色移植到木版画上,以明暗法表现物象,并手工着色上彩,一些画上还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意”,意为模仿西洋绘画技巧。

      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政权闭关锁国,只设长崎为口岸,对荷兰与中国维持贸易往来。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长崎居住着一批旅日的苏州人,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于是,姑苏版画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了日本。与此同时,随着贸易的往来,更多来自中国的木刻版画流入日本,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姑苏版画中的阴影和透视手法,在无意间对日本的浮世绘画师进行了一番“视觉训练”,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与技巧进行了二次传播,并与日本艺术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透视法。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散点透视,而日本绘画的视角则以平面为主。为了表现空间感,不少浮世绘画家采用了一种俯瞰透视,如同鸟儿一般通过俯瞰的方式展现地面的景物。

      知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在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名所江户百景》中就采用了竖幅构图。日本美术史专家、上海美术学院潘力教授告诉记者,与以往在风景画中常用的横幅构图不同,画家若要将透视原理运用于竖幅构图,那天空就将会占去画面的一半,这会给风景的表现带来不少困难。歌川广重采用了俯瞰式手法来调度空间位置,有意压低地平线,大面积的空白与景物产生对比,使构图非常有趣味。他还将前景物像极度拉近,主体被画面边缘切断,使画面更具空间纵深感。

      无意间接受了仇英的风格

      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初可谓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全盛时代。木刻版画技术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社会需求,明代中叶后,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戏曲小说大量出现插图,《西厢记》《水浒传》《西游记》等深受读者欢迎。《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成为当时的经典,其技法也成为日本浮世绘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照。

      明代版画发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大画家纷纷为雕版作画,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尽管宋代画家的绘画水平很高,两宋画院名家甚多,但很少有人涉足版画。到了明代,大画家唐寅、仇英以及明末的陈洪绶等都为雕版印刷绘制插图。此外,还有许多名家为各种版本绘制了高水平的画作,这在当时几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明代版画的成熟在时间上比日本浮世绘的兴起早了一个多世纪,当这些线条圆润、刀法精湛的版画随着通商货物出现在长崎港,令日本画师们大开眼界。这些画师中就有铃木春信。作为浮世绘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师,与那些以花魁为主角的美人画不同,他笔下的美人洋溢着别具一格的风韵,她们个个体态轻盈、手足纤巧,传递一种浪漫与感伤的气氛。这种风格被称为“春信样式”,代表了当时的流行画风,也影响了一代画师的绘画风格。

      有学者指出,铃木春信的人物造型、用线笔意以及略显伤感的样式,很可能受到我国明代画家仇英的影响。潘力教授认为,铃木春信作为江户时代的市井画工,究竟能有多少机会接触到仇英的画作,尚未可知。可能性较大的是,由于仇英本人制作过版画插图,使得明清版画普遍受到仇英风格的影响。而明清版画又随着中日间的通商贸易往来大量流入日本,因此铃木春信有可能是在模仿明清版画的过程中无意间接受了仇英的风格。

      画面背后的生命态度

      中国的姑苏版画深植于市民文化繁盛的城市——苏州。明清时代的苏州富庶繁华,版画的题材既涉及城市风景,也有许多普通的人物仕女。

      江户时代也是日本历史上平民生活水平、经济水平较高的时期。江户画师们不仅从姑苏版画中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透视法,同时也感受浓浓的市民气息,并将自己的绘画题材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笔下的美人绘、役者绘、风景画将普通市民的风俗、喜好、趣味和思想一一展现,构成了一部江户时期的平民自传。正如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所说的,万物皆可以入画。

      不过,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在社会功能、艺术传统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两者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也有所不同。中国木刻版画多选取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反映一种乐天知命、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而日本浮世绘则略带感伤,展现了日本民族细腻、敏感的性格和对生命的态度。日语中的“浮世”与“忧世”同音,对于提倡现世精神的江户市民来说,“浮世”一词非常贴近当时最流行的人生观。日本作家浅井了意曾说: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随波漂浮,这就是“浮世”。浮世绘中所表现的那些底层百姓尽力生活、珍惜享受此生有限生命的态度,也正是浮世绘至今依然动人的原因之一。

      此外,两国的画师在当时的地位与命运也截然不同。浮世绘虽然唯美,但在历史上,浮世绘的出版曾受到幕府的限制,许多题材受到禁止,包括一代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在内的不少大家都曾受到当局的拘押和刑罚,导致浮世绘画师不敢在画面签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在那个时代,这份工作并不光彩。画师们的生活大都过得很艰辛,哪怕是后来成为浮世绘艺术象征的《神奈川冲浪里》的作者葛饰北斋,最终也是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然而,历经浮世艰辛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多年后那些几乎沦为废纸、瓷器包装纸的绘画,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成了欧洲新艺术的引爆器。

      延伸阅读

      浮世绘的全球“粉丝团”

      鲁迅 他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洋绘画并迷上了日本浮世绘。鲁迅曾在一篇杂文中间接地提到过浮世绘。他一生收集了许多浮世绘图书与不少日本浮世绘大师的代表作品。他曾说:“关于日本的浮世绘,我年轻时喜欢的是北斋,现在则喜欢广重,其次则为歌麿的人物……依我看,适合中国人一般眼光的,恐怕还是北斋。”

      凡·高1860年至1910年前后大约50年间,以浮世绘为主的日本美术对欧洲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1867年,江户幕府参加巴黎世博会,包括浮世绘、和服、陶瓷器在内的诸多展品销售一空。特别是浮世绘作品,应主办方要求又追加百余幅出售。这次世博会成为浮世绘风靡欧洲的发端。凡·高是一位疯狂的浮世绘爱好者,他早年在荷兰期间的绘画色彩比较暗。接触浮世绘后,他的画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画面开始变得阳光、鲜艳起来。

      莫奈 晚年的莫奈把从日本来的皱巴巴的陶瓷器包装纸一张一张展平,然后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这两百多幅浮世绘作品是他一生所爱。他还建造了一座日式园林,里面有一座日本风格的桥横跨池塘,他的余生都在这座园林里描绘他最爱的睡莲。

      除了凡·高、莫奈之外,德加、马奈等一批印象派画家都深受浮世绘的影响。他们描绘现实生活,在绘画技巧上不再像古典派那样把阴影抹得光滑过度以至看不出线条,反而强调平面涂色,不加阴影,保留线条,用色大胆艳丽。这些都与浮世绘的特点相吻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