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者目前需要更多的突破与创新

2020年08月31日 21: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1日讯 “讲好中国故事,现在创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突破和创新。”著名编剧张翼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主流电影商业化探索上如是说。

  

  论坛现场张翼发表演讲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创作:尊重基本规律 

  张翼表示,“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用大片讲好中国故事,尊重电影类型的创作规律是一个必须要强调的先发条件。他直言,电影类型的规律不能轻言逾越,不能动辄轻视。类型创作的经验和技术是经过不同国家的电影人、不同时代的几代人、不同的电影体系,共同锤炼出的一种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可以提供给电影创作者创作的基本价值体系、基本架构、叙事技巧、人物创作的方式和情节,更重要的是其在观众端已获得验证,并且与观众形成一定的观赏默契,但同时尊重创作规律不意味着禁锢或盲目的取悦观众。类型经验值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基本安全区,张翼表示,作为创作者不能懈怠和忽视对各种类型技巧的训练和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中国编剧本身就应该是中国本土和类型故事技巧的结合。中国主流商业大片也应该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精神价值和类型电影的结合。”张翼谈到自身创作的女排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夺冠》说,观众在影院离座时最核心的感受应该是“燃”,所有的体育片都要在最终给观众一个最核心的感受,在情感需求上先满足观众才能再谈下一步的深度的主题挖掘与其他类型叙事的融合。

  核心:实现“本土化” 

  张翼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最核心的是本土化。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类型创作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类型电影创作的“第一步”也已基本完成,接下来中国电影更艰难的任务是实现类型电影的本土化。他强调,本土化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从里到外、掷地有声的“打”出来,创作者必须实打实的给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价值和情感,才能真正的征服观众、感动观众。

  “创作者不应该局限于仅仅钻研于类型技巧,我们要尊重类型电影的基本规律,并不等同于永远被禁锢在类型创作的窠臼和套路里,学习套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套路,反套路最厉害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真实。本土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也是真实。”张翼表示,面对观众对电影创作期待越来越高的现况,创作者应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及人物,从小房间里走出来,放眼真实的世界,接触真实的人物,触摸最新鲜生动的细节,找寻自身的“烟火气”。

  在张翼看来,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更实际的态度是面向世界。“面向世界你不用走开,不用离开,脚还是踩在本土上,根是扎在中国的泥土里,而姿态是面向世界,保持开放。”他说,本土化的叙事焦点一定要落在普通人的身上,荧幕上的普通人应该是有魅力的普通人,他们的性格经由选择而形成,他们的内心通过跨越障碍而成长,他们就是我们。

  “观众是通过代入普通人的体验去体验故事的,他们会看见自己,会获得身份认同,会在笑与泪的情感中收获思考和启示,最终获得价值认同,这是电影创作的秘诀所在。”张翼表示,中国的主流商业大片除了让观众获得强技术的视觉体验和情节观赏,更有挑战性及价值的创作目标是要让观众获得身份、价值和情感上的认同。

  需求:突破与创新 

  当提到“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电影创作者最需要做什么”的相关话题时,张翼说,目前创作者最需要的是深度、广度、难度上的突破和创新。

  “突破主要是指敢于去挑战新的类型——“强类型”,比如说《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类型,《哪吒》的奇幻的动漫类型,《八佰》的战争大片,《夺冠》是体育加家国叙事,这些都是以往中国电影不太敢涉足的。”张翼表示,此前因为技术以及成本上的限制,“强类型”并未得到发展,但目前电影行业已经具备发展“强类型”的基础。他直言“强类型”创作很难,但难才是价值的体现,一旦做成,其辐射影响力可以破圈,三年不卖货,卖货就不止吃三年。

  面对当前一般题材或类型竞争压力大的问题,张翼提出,创作者可以从新类型上找突破,科幻、神话改编、动漫、歌舞、战争、史诗、体育等等类型,仍然有非常大的可发展空间。

  “创新是指创作要摒弃陈词滥调,拒绝套路,不要写大家都在用的桥段和情节,不按惯性僵化地去写人物,要在尊重类型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拍观众没有见过的新鲜的东西。”张翼说,价值和情感不可能创新,其本身就是传统,创新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石上探索出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张翼: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者目前需要更多的突破与创新

2020-08-31 21: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