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七夕

2020年08月25日 17:34    来源:燕赵晚报    钟芳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等。《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人们在供桌上摆上瓜果,对着明亮的星星和遥远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主题,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以及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夕》描绘了当时人们七夕晚上乞巧的场景,“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家人竞相高兴地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七夕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人,有感而发作此诗。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却情真意切,句句含情,写出了游子佳节思亲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此词用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读来令人感慨不已,是咏七夕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最著名的还数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立意高远,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演绎为唯美浪漫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忠贞不渝,即使终年天各一方又何妨。尤其是最后两句,使全词升华至新的思想高度,是七夕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这是清代姚燮的诗《韩庄闸舟中七夕》,诗人于七夕之夜,在誉为“藕花之乡”的微山湖上泛舟,触景生情,提笔而作。此诗既描写了微山湖如画的风景,又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使诗味更浓,颇具情致。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佳作为七夕节增添了无限光彩。漫步历史长廊,在古典诗词中品味七夕,我们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古诗词中的七夕

2020-08-25 17:34 来源:燕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