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走进直播室 书店该往哪里走

2020年06月18日 14:08    来源:解放日报    羽立

  出版业飞速进入直播时代,过去这几个月里,假如没做过一场直播,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个行业的。用一位业内人的话来说,新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满腹经纶,更要能口吐莲花。也就是说,不仅要会做书,还要会推书,包下一本书从选题策划到读者下单的一条龙。

  不仅作者、编辑这些与图书生产直接相关者在直播间里为书吆喝,头部主播如薇娅也开拓了图书门类。何谓头部主播?只要进入他们的直播间,商品几乎都是秒空状态。一位头部主播背后的流量超过一间超级百货商店。无怪乎,从零食到美妆,各种商品都要挤入薇娅、李佳琦的直播间。

  不期而至的疫情进一步加速直播经济。在薇娅直播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经典动画珍藏版》创造过2分钟成交4万套的纪录。这之后,麦家《人生海海》、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都创下销售佳绩。最近,少年儿童出版社《三毛流浪记》在薇娅直播间4分钟卖出5万多册。出版社萌生了为头部直播定制套系的念头——“过去,一套书可能三五年卖三五万册,放在直播间,可能三五分钟就能达到这一销量,为什么不做呢?”

  定制书背后,是需求导向的理念之变。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出天猫自营店,订单“爆仓”。其实过去,不少出版社也有自己的门市部,仅仅从卖书这个角度来看,或许难以洞悉线上与线下之别。如今,销售已经进化到先抓需求端再组织资源与服务的阶段。拼多多为何能火?就是先“拼”出了流量和需求。

  当编辑变身主播,当出版社到网上开自营店,实体书店该往哪里走?有人感慨,或许,书店真成了喝咖啡的地方。疫情期间,尽管实体书店也在拼命“上云”,但书店经营的确“太难了”。不管是直播还是外卖,出版社卖出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实体书店呢?该把重点放在“书”还是“实体”上?

  眼下的书店经营进入分流阶段,要么成为景点、打卡背景,做的是空间生意;要么靠独到的选书眼光赢得读者的信任。更理想的实体书店,或许是两者的结合——不是读书人不屑的“美的书店”,也不靠“情怀充值”而苦苦挣扎。用一位书店经营者的话来说,在网络书价明显更便宜的前提下,不希望读者到书店抱着“扶贫”的心态买书。

  诚然,开书店的人多少要有些情怀,但书店要活下去、活得好,必须找到匹配消费者需求的结合点。一家能在市场立足的书店,要有把读者变成消费者、把消费者转化为读者的能力。图书是商品,但有其特殊的精神属性。对一般商品,人们追求的是更高的性价比,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最受欢迎的是低价与赠品。而书,不一样。它既非生活刚需,又带有极强的个人欣赏差异。低价,并非说服人们买书的唯一理由。相反,为一本书倾心的瞬间,很可能是十分感性的。书店同样如此,作为商业体,应该也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与淘汰,但它又是城市人心灵停泊的港湾、不可或缺的灯塔。

  没有一间好书店的城市,不知有多乏味。

  好书店的根本是书,但书店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不止于书。日本知名的茑屋书店提出了一个口号——“生活方式提案之地”。在大阪的卫星城枚方,1983年诞生了第一家早期形态的“茑屋书店”;2015年,茑屋回到枚方,改造了车站旁的一整栋楼,地下是食品超市,地上是书店和各类生活、餐饮区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书店相连,还有一家主打阅读的青年旅馆,把阅读与生活的结合做到了极致。

  毫无疑问,当书走进直播间,不会是书店的“世界末日”。

  有人看得透彻,能在头部主播直播间里创造销售奇迹的书,其实只是书海一粟。每一本书,有它的气质与命运。每一家书店,要找到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互联网,应该是放大这种特点与优势的工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当书走进直播室 书店该往哪里走

2020-06-18 14:08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