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为青海带来了什么……

2020年06月10日 10:01    来源:青海日报    芈峤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海省乃至全国经济受到了冲击,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补位”,使得经济社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韧性。 人员防控、复工复产、经济复苏……数字经济以硬核的表现,引起世人的关注。其实,随着近年的发展,数字经济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指导、推动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政府 

  让群众享受“一网通办” 

  企业注册登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移、社保查询……过去,要跑多个窗口,如今,只要登录青海政务服务网或者“青松办”手机APP,这些审批服务事项就能“一网通办”。 2月11日,全国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了缓解青海省口罩短缺的状况,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青海中道共赢医疗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建设青海省首个口罩生产企业。为了提高审批效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启“绿色通道”,并指导企业全程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短短半天时间企业就拿到了生产营业执照。 2月20日,在上海居住的西宁市民杨女士有幸成为青海省今年疫情期间的首位社保服务“一网通办”的受益者。“社保卡丢了,退休工资要发到这张卡上,现在人在上海,又逢疫情,真是愁死人,但是在青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网上提交资料,当天就把社保卡办好并寄出了,没想到青海的网上政务已经如此领先。”杨女士连连夸赞。 自青海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改革实施以来,进驻省级政务服务大厅的有36个部门,98%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实现了网上申请和网上受理,一些部门直接使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流程办理业务,10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在省域内网上通办,为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了便利。 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余应功介绍,目前,青海省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了线下实体大厅和线上网上大厅功能互补,并建立“网上申请、网上审批、邮递送达”的服务模式和网上办事的运行机制,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递办、咨询办”,抓好“不见面”审批,尽可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据统计,自1月25日至5月31日,省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共办理政务服务事项77812件,其中,网上办理75382件,“事项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服务不打烊”已成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主要方式。 

  数字工业 

  让工业智慧化发展 

  6月4日,地处湟源县大华镇工业园区的青海迅立塑胶包装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6条生产线同时运作。让记者惊讶的是,一个塑料酸奶碗从塑形到贴封膜再到成品全部由机器人作业,全程只需0.75秒,速度之快且整齐划一。走在硕大的厂房内,记者只听见机器清脆的声响,却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 “我们6条全自动生产线一天生产酸奶碗1百万个,总共只需要3名工人。”企业负责人韩瑞斌对目前的全自动生产线颇为满意。 另一边,青海老字号食品加工及销售企业青海宁食(集团)有限公司,正在通过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的天翼云西宁资源池进行企业信息化上云的财务和ERP系统工作。随着近年来宁食集团超市店面的迅速扩充,云上办公和运营让企业发展更加高效、便捷。宁食集团负责人说:“自从企业信息化上云后达到了扩充店面快速、系统安全运营、成本有效节约的实际效果”。 其实,不论是青海省还是全国,工业数字化发展早已大势所趋。随着5G迈向商用,万物互联将会从愿景变为现实,随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和模型化,生产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而作为青海省已启动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正在加快构建资源集聚、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目前,除了中国电信,还有盐湖集团、联通青海分公司等企业也正在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和行业相结合、建设和应用相促进的发展局面。 

  数字能源 

  “绿电”走向智能领域 

  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种类全、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条件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青海,不论是光伏还是其他新能源产业,场站基本都地处高海拔、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地区。“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在海拔4300米的荒滩上,从电站往外看,除了荒草就是荒草,四周是山包围着山,狂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连饮用水都得从县城搬运。”电站值班员张希胜回忆自己值班时的日子。 自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创建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数据汇集、存储、服务、运营一体的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实现了适应能源与数字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围绕该平台,国网青海电力深入挖掘数据价值,针对发电企业降本,提供集中监控、数据转发、集中功率预测等13类数据应用服务,实时处理、存储、分析新能源电站最小颗粒度数据,实现了从电站运行、检修运维到生产管理的多环节智能管控。至此,青海省电站进入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维模式。同时,青海省绿色能源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整个行业向数字化转型。 5月28日,记者在西宁市海湖新区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全省42座光伏扶贫电站内部外部场景实时切换,屏幕周围的一圈详细数值反映着电站的发电和各类设备运营情况,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对光伏电站发送着指令…… 据国网青海电力绿能数据公司市场运营中心产品主管郭树峰介绍,截至目前,青海省内21家发电企业,206座清洁能源电站已入驻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装机容量达6310.23兆瓦。大唐、三峡、鲁能、绿电等7家新能源企业的57座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实现了新能源场站集团化监控、集约化管理,提升了电站运营效率和效益,为发电企业节约运行人员成本40%。 今天,“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只是青海省能源数字化的一个方面,青海“绿电”还在向更多的智能领域进发。 

  数字农牧业 

  种地不再靠天吃饭 

  当人们一说起传统的农业耕种往往会联想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 其实不然,在3月下旬位于湟中县拦隆口镇巴达村的一幕春耕图景颠覆了人们对高原现代农业的认识。 “什么!无人机可以除草?”当地农民听到这个消息连连摇头表示不相信。但随着植保无人机操作员对需要施药除草的地块和面积进行定点、画航线,把相关地块信息和作业对象输入了植保无人机操作系统,装满除草剂的无人机快速起航,10分钟均匀地洒完了10亩(每亩≈0.067公顷)地。 完成除草工作的无人机回到地面后,围观农民连连鼓掌:“想想我们以前背着喷药机,一天都打不了这么多地!” 无人机除草,只是青海省数字农业发展的“冰山一角”,智慧渔业、GIS智能管控、智慧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诊断……早已在青海农牧业发展中熟练运用。 据青海省农牧业相关专家介绍,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方式加速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变,在青海省许多地区通过农业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农牧民实现了“人歇机不歇”的轻松劳作方式,数据的公开化让农牧业信息更加公开透明,通过数据分析后的种植方式更加科学……在此推动下,青海省农牧业市场将更具活力,打造更多青字号农牧业品牌。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同样也为青海省的气象、民航、交通、治安以及消费等领域带来了巨变。也许你也正参与其中,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数字经济, 为青海带来了什么……

2020-06-10 10:01 来源:青海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