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松委员:应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

2020年05月22日 10: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2日讯 “民以食为天”。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建设。2014年制定颁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距今已近六年,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绿色生态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议,应加快制定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亩均投资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特别强调,要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将农田建设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解决过去“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问题,理顺农田建设工作机制。但是,当前工作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建设投入标准不高。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设定标准,目前亩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特别是随着施工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建设成本刚性提升,现有的投资标准很难满足项目区田间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李修松表示,基层普遍反映,要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平原地区亩均投入至少要3000元,丘陵及山区投入还要高得多。

  其次是投资标准不够统一。财政部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为不低于1200元/亩,农业农村部提出的财政投资标准为不低于1500元/亩。“两个部门标准不统一,给地方财政落实资金增加了难度。”

  再次是职能整合不够彻底。李修松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涉及到财政补助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两个渠道,原发改委的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项目,虽改名为预算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投资计划申报、下达及监管仍由发改部门负责,整而不合的管理体系,导致项目管理难度大,不利于地方统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最后是提质更新范围有待扩大。李修松表示,从“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清理检查情况来看,由于投资标准偏低,有些项目只对农田进行简单改造,远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必须对这类农田严格按照高标准建设,逐步扩大提质更新范围。”

  针对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李修松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制定建设标准体系。对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字”综合配套方针,按照水利化、机械化、便民化、产业化、生态化、长效化“六化”一体推进要求, 加快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并针对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多样的特点,明确平原、丘陵、山区,河灌与井灌等分区域、分灌溉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二是进一步提高亩均投资标准。按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需求,综合考虑建设内容拓展、建设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统一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投资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合理增长机制。

  三是进一步整合归并管理职能。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将发展改革部门农田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归并到农业农村部门,真正变“五牛下田”为“一家统管”,实现项目管理一个政策,任务布置一个口子,资金下达一个渠道,加快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新格局。

  四是进一步扩大提质更新范围。运用“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工作成果,将“十二五”以来原投入标准较低的项目区纳入提质更新范围,允许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改造提升,真正将项目区建成综合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李修松委员:应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

2020-05-22 10: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