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讲解员施舟英:和院长一起上直播

2020年04月26日 10:02    来源:浙江日报    施舟英 口述 俞吉吉 整理

  原标题:和院长一起上直播

  两个多月前的那场直播,让我印象深刻。2月23日,国内各个博物馆因疫情关闭了一个月之久,国内八家博物馆首次开启线上直播,唤醒了沉寂的展厅,向网友们“云展示”精美文物的样貌和故事。那天,我们良渚博物院的直播排在晚上7时的时段。刚开始15分钟,就有12万名网友挤进直播间,最高时段达到19万余人之多,点赞14.5万人次,留言多达3400多条。原本计划只有一小时的直播,应网友要求延续到了100分钟。

  作为90后讲解员,我向全国网友讲解了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这也是我从业5年来第一次当主播,向职业生涯发起了全新挑战。

  半小时讲解准备了

  万字材料

  闭馆很突然。腊月二十九我还在值班,如果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按照原计划,年三十休馆一天,大年初一开馆。同时,良渚博物院策划了“和良良,在良渚——良渚博物院2020新春系列活动”,计划从1月18日开始至1月30日每天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动,迎接鼠年新春。

  然而,由于疫情不断蔓延,就在武汉宣布封城的同时,良渚博物院于1月23日发布了闭馆公告,原定的新春活动也被同步取消。

  就在闭馆大约三周后,我们收到院部的通知,启动与淘宝的直播合作。距离正式直播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院领导很重视,找了专业的摄影直播团队,再根据一小时的时长限定,最终选取第一展厅作为本次直播的场所。

  直播另一头的观众,他们年龄多大?有没有来过良渚?由于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把观众定性为对良渚文化比较陌生的普通观众,选取的主题是贴合生活的良渚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讲解由我和另一名讲解员朱静静一起完成,我上半场,她下半场。我的讲解时间是半小时,主题是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也就是良渚人吃什么。考虑到直播过程中可能要解答观众疑问,我备足功课,请教了在省考古所做史前考古的先生,每天晚上等孩子睡下后再工作,最后准备了一万多字的材料。

  经过试播和展厅里的走场,摄影师说我讲得太书面化,与观众之间有距离感,给我很大打击。万事开头难,我继续改稿,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前后经过三次走场和试播,直到2月23日晚上7时,在忐忑中,第一次直播开始了。

  连网友也看出了

  我的紧张

  23日晚上6时45分,直播间提前开启。我平时喜欢看直播,但当主播换成自己时,真的很紧张。就连在线的网友也看出了我的紧张,一直在直播平台上鼓励我。

  直播从第一展厅“水乡泽国”开始。平时在展厅里,我可以从观众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里,看出他们对我的讲解接不接受,捕捉到他们感兴趣的点。但是到了直播间,我要观察屏幕上的反馈,信息接收量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处理,还要时不时地抛出问题互动,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如何在直播中激起大家看下去的欲望?不妨在讲解过程中抛出问题激发大家。

  我在展示炭化稻谷时抛出了两个问题:稻谷为什么是黑色的?为什么千年不朽?考虑到猪肉可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还补充了家猪的饲养小知识。没想到效果不错。有网友问,二师兄多少钱一斤?

  直播考验讲解员的现场反应,有点像当演员的感觉。

  和我们一起上直播的还有院长周黎明,这在8家博物馆里也是唯一的。直播完他偷偷告诉我,他也很紧张。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场直播很火爆,“我们要看良渚玉器,我们不想切台!”因为网友的强烈要求,原本1小时的直播不得不延长了半小时,半小时后网友们仍不过瘾,直播不得不切换结束。经过统计,这场直播吸引全国19万余人观看,点赞14.5万人次,留言3400多条。有观众在后台留言,“这位院长好萌啊!”还有观众留言要在疫情结束后去馆里见见讲解员小姐姐。

  这次直播,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云游博物馆,是我们面对疫情做出的一次紧急应对,但在未来,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或将成为一种常态,也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需要改变。

  传承良渚精神

  讲解员并不只有讲解

  截至4月11日,我们博物院的直播活动开展6次,累计受众40余万人次,点赞量32万人次。不同的讲解员上场亮相,也算是锻炼。现在,我们尝试每两周做一次直播。直播,正在成为良渚博物院传播良渚文化的又一窗口。

  作为一名90后,我并非文博类专业科班出身,在大学时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从事讲解员这一行也算机缘巧合。在步入博物馆后,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渴盼能向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传播良渚文化。我们的讲解团队非常年轻,基本上都是90后,专业也很多样,有学珠宝设计的,还有学航海的,是一个很多元的团队。

  不同于以往大家对讲解员的认识,现在的博物馆讲解员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可以尽情施展才华。我们一起研发文创,一起做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绘本,一起做图文音视频并茂的多媒体官微推文,一起做第二课堂的宣教活动,有时候还要帮忙一起策展,工作内容丰富又充实。

  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是与良渚文物和良渚文明走得很近的人,很希望把良渚文明的精髓通过文创产品或是书籍传递给大家,让大家把博物馆带回家。正是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才有了在直播中亮相的印有良渚神徽的马克杯,才有了首部儿童科普绘本《良良的陶器世界》。未来,我们还想把“良良”做成系列绘本,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良渚。

  五年里,我看到,随着“文博热”的兴起,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第二课堂代刷卡的现象少了,主动找我们讲解的观众多了。

  1936年的初冬,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在他的家乡良渚镇一带,开启了这片土地上考古探索的先河;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1986年发现反山贵族王陵墓葬;1987年发现瑶山墓地和祭坛,考古界再次聚焦良渚;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开启了通向良渚王国的大门;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这个5000年古城的昔日辉煌……良渚四代考古人前赴后继,见证了这场5000年的文明盛宴。如今,良渚精神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作为普通讲解员,作为良渚人,我们要不断努力,也要勇于创新,传承好良渚精神,做好良渚文化的传播使者。 (俞吉吉 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90后讲解员施舟英:和院长一起上直播

2020-04-26 10:02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