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进化论” 这场疫情正倒逼民宿回归本义

2020年04月01日 09:15    来源:解放日报   

  疫情之下,民宿的抗风险能力被反复提及。一个个的民宿就好比是一棵棵小树,只有抓紧土地、生根发芽,与当地经济、文化连为一体,才能获得滋养、茁壮成长,并转而为当地创造一片阴凉

  在采访了10多位民宿主后,记者发现能做到行业翘楚的民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老板或者老板娘特别能说。

  特别能说不只是表达能力强,更是待人接物、策划包装的综合能力。这些人身上似乎有种魔力,能立刻让人对他们产生信赖感,愿意和他们交朋友。这个独特的能力使他们在经营民宿时游刃有余。在一场倾盆大雨之后,一位民宿住客跟我说,下雨天正好昏头大睡,特别舒服。虽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因为下雨,她没法带家人出去玩。

  特别能说的民宿老板能给住客安上偏爱滤镜,让民宿的一切在住客眼中都变得可爱。略显粗糙的装修,是家的感觉;崎岖不平的山路,是野趣的味道。大人们可以扛着锄头上山挖笋,孩子们与猫狗追逐打闹,看着他们兴致高涨,我只想提醒住客,这是我采访过的民宿中,少见的在疫情期间不降价的。

  一场疫情,旅游业被打乱节奏,本就是小老板占绝大多数的民宿业更是遭遇最冷春节档,从现在业内的预订量来看,这个“最冷”似乎会贯穿整个春季。不过,换个角度看,春季档也成了炼丹炉,经过了历练,才知道谁是金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到冲击最大的民宿是“三高”民宿,也就是租金高、装修费用高、运营成本高的民宿。当下客流减少,民宿业主首先想到的是开源节流,但是由于“三高”,这些民宿无法做到很好的节流,这使得有的民宿的现金流已经捉襟见肘。

  事实上,这些“三高”民宿的窘境不是从疫情才开始。从2019年开始,民宿市场已有所下滑,这与前几年民宿爆发式增长,供给饱和有很大关系。只不过在疫情影响下,这一矛盾进一步放大。

  住民宿,是不是住装修、住设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不少民宿又是怎样拐上这样一条道路的呢?有必要简单回溯一下民宿的发展史。以行业风向标莫干山民宿为例,第一批发展起来的是洋家乐,以南非人高天成租下当地人的数间土坯房,打造的高端度假村“裸心谷”为代表;紧跟着第二批是洋家乐带动下的大城市里的外来投资者,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租下当地人的房子,建造出一批有设计感的民宿。外来投资者给莫干山带来了度假的理念,但也带来了水涨船高的投入成本。

  这些投资者也许忘了,民宿应该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不过,现在莫干山的民宿也在回归本意,因为他们有了第三批民宿主。第三批民宿主是本地人,其中有土生土长的农家乐主,也有一批回乡创业者。与前两批不同,第三批民宿主,特别是那些回乡创业者,他们既拥有房产,又能借鉴外来投资者的经营思路,还了解城市中产的消费习惯。

  在其他一些民宿聚集地,记者也看到了这些回乡创业者的身影。他们的优势不仅仅是经营成本低,还与当地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民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可以跟客人泡茶聊天,可以跟客人分享他们的生活体验,可以告诉客人房间里一砖一瓦的前世今生,可以跟客人讲述所在村庄的故事和历史。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将与当地的关联转化为资源,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工艺品包装成商品。这些成了他们无法被轻易复制的竞争力。

  疫情之下,民宿的抗风险能力被反复提及。某种程度上,民宿与当地经济、文化关联的紧密程度,正是影响其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个的民宿就好比一棵棵小树,只有抓紧土地、生根发芽,与当地经济、文化连为一体,才能获得滋养、茁壮成长,并转而为当地创造一片阴凉。这些民宿才能给游客带来不一般的体验感受。

  这场疫情正倒逼民宿进化,也倒逼民宿回归本义。(记者 陈抒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民宿“进化论” 这场疫情正倒逼民宿回归本义

2020-04-01 09:15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