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带一路” 2019中外联合考古达46项

2019年12月24日 13: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 成琪)“2019年中外联合考古工作进展顺利、成果丰富。”12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中外联合考古项目工作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如是说。

  中外联合考古项目工作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据初步统计,2019年我国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项目46项,包括赴外考古项目38项,外国考古团队在中国境内合作考古项目8项。这46个项目中,延续性项目33项,新开展项目13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40余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大学等。

  聚焦“一带一路”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19年,美国《考古》杂志评选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之一是一对非常有特点的鎏金银龙,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兽神飞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西汉时期特点,而发现这个器物的考古项目就是中蒙合作的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项目。

  2件鎏金银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个龙形的特征与中国汉代的龙形象相似。”负责这个考古项目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蓝万里说,“我们在墓地还发现了生活用器、车马器和兵器,这些器物的种类、装饰风格和工艺技法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2019年,中国赴外联合考古工作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以中亚地区、蒙古、俄罗斯等丝绸之路沿线为重点,积极与合作国开展考古调查、遗址发掘和专题研究,充分展现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换、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

  同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合作开展西天山地区考古研究项目,寻找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获得了一批考古新资料。而四国科研机构形成的良好的交流机制和合作框架,深化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效。

  此外,中柬合作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考古和保护项目、中乌合作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考古项目等进展顺利,为后续文物保护维修和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力促进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而中肯合作肯尼亚博高利亚湖遗址考古项目、中埃合作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考古项目、中洪合作洪都拉斯玛雅科潘遗址考古项目、中沙合作沙特塞林港考古项目等,涉及人类起源和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等学术热点问题,在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宏观视角下,客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创新手段 技术交流成热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拍摄、数字记录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了考古发掘的项目中。

  沙特塞林港遗址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南部,遗址环境现为濒海沙漠区,这里曾经是一处大型的朝圣贸易港遗址。中沙合作沙特塞林港考古项目负责人姜波透露,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他们采用了常规手段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拓片、钻探、拉网式调查等常规手段,还有无人机、数字测绘、3D、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等创新技术。

  无人机在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中的应用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通过无人机航拍和遥感考古,在遗址东侧发现被流沙掩盖的古代季节性河流遗迹,源出于遗址西部的汉志山脉。同时,通过水下考古调查与采样,在海湾海床确认有河流带入的淤泥沉积,且堆积深厚,由此解答了当初塞林港的选址于此的缘由:海边台地、天然港湾、河海交汇、淡水充足。”姜波说。

  而在中罗多布若瓦茨联合考古项目中,罗马尼亚考古团队对红烧土块的处理也给中方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通过提取和复原,对信息最大化的提取,这些方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该项目的合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温成浩告诉记者。

  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积极欢迎各国学者来华开展合作研究。中美合作辽宁红山文化研究、甘肃洮河流域调查、四川九寨沟地区考古研究、湖北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和陕西杨官寨遗址田野考古培训班,中以合作山东弥河流域调查,中日合作汉代铜镜研究、三燕文化出土遗物研究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考古发现和考古资料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也全面地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和当代中国的学术科研水平。

  “中外联合考古以‘一带一路’考古、周边国家地区考古和世界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开展多学科合作,注重人才培养,保证考古研究水平,以学术交流带动双边、多边人文互动,让每一个项目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互信的文化亮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聚焦“一带一路” 2019中外联合考古达46项

2019-12-24 13: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