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稀有剧种传承——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2019年12月19日 16:41    来源:人民日报    季国平

  核心阅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民间剧团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对一些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适当典藏。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务院曾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戏曲剧种繁多,既有昆曲、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等流行区域广阔的剧种,也有只流行于某一地区的稀有剧种。1992年,原文化部曾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所谓“天下第一团”,就是一个剧种只有唯一一个专业剧团——名称很响亮,现实很残酷。3年前,我们曾对地方戏进行调研,发现现存348个剧种中,241个剧种拥有国有团体,而靠业余传承人自发传承的占1/3。可见,稀有剧种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戏曲传承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对于稀有剧种,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消亡的不仅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减损的是中华戏曲的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颁布,各地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也在加大,当年“天下第一团”所涉及的32个稀有剧种,大部分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曾被解散的院团经过资源整合也已恢复建制,开始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具体措施包括:将稀有剧种列入保护清单,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等支持;建立传承人制,录音录像,保留前辈音像资料;充分尊重戏曲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以师带徒,培养学生;传承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等等。

  近年来,很多省份都在积极举办稀有剧种的系列展演和交流活动,如河南省举办了百种稀有剧种展演、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河南的31个稀有剧种,全部参加了展演,另外还有来自11个省市的其他稀有剧种加盟演出。3年前,我曾专程前往黄梅戏兴盛地安庆调研,当地也经常举办岳西高腔、望江龙腔、潜山弹腔、怀腔、曲子戏、文南词等稀有剧种的演出活动。更可贵的是一些农民剧团,农忙时务农事,农闲时演大戏,成为传承稀有剧种的重要力量。

  从去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在江苏昆山举办“百戏盛典”活动,用三年时间对现存348个剧种进行集中展演和观摩研讨。两年间,参演剧团很多是流行一隅、堪称“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这是近年来稀有剧种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演活动,对于推动戏曲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乡镇,唱戏是一种风俗。在当代,依然还有一些乡镇拥有相当多喜欢稀有剧种的热心观众。开发地方戏曲小镇,优化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正是昆山等很多地方在做的事情。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有效传承发展地方戏的路子。典型的例子当数泉州的梨园戏。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找准发展方向,把握住梨园戏剧种审美风范,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带动梨园戏唱响全国,还唱到了国外,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民间职业剧团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中华戏曲形成于民间,流行于百姓,民间剧团就是伴随着戏曲的形成发展而生成壮大的。民营剧团一度逐渐消失,直到新时期才重新建立起来,而且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国有剧团。去年我们在福建莆田的一次调研中得知,当地民间剧团一年的演出收入已经高达数亿元。民间剧团再次壮大,并形成与国有剧团的竞争格局是非常重要的。民间剧团离生活和百姓更近,传承发展稀有剧种也更便捷。

  不过,目前民间剧团总体实力还不强,经费也有困难。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剧团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剧团“轻骑兵”“接地气”的优势。中国剧协去年专门成立了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就是为了推动民间剧团在繁荣戏曲艺术、传承地方剧种中发挥积极作用。好戏在民间,好角儿在基层。

  当然,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观看昆山“百戏盛典”,我有一种感受:剧种之间既是在相互学习,也是在相互竞争。总的来说,大剧种强于小剧种,专业剧团优于业余剧团,经典老戏比新戏好看。这些剧种不同的生存状况,正是观众选择的结果,遵循了“优胜劣汰”和与时俱进的演化规律。

  因此,我们应保护、传承和发展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而一些被汰选下来的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做好适当的典藏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保存,立此存照。其独到成就,可以被其他剧种学习、借鉴、转化。世间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诞生的元杂剧,到了明代已逐渐衰微,但杂剧艺术被后来的剧种学习、消化和借鉴,如昆曲中就融合了北曲声腔及大量经典剧目。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上本没有京剧,徽、汉、昆的融合创新,创造了京剧这个剧种。剧种是动态传承的,不变是一时的。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稀有剧种传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 赏雪景何必非“进宫”不可      2019年12月19日
  • · 发展文创产业步子再快一点      2019年12月19日
  • · 《红楼梦》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      2019年12月18日
  • · 厦门沙坡尾,渔歌又响      2019年12月18日
  • · 让祁连山焕发新活力      2019年12月17日
  • · 炊饼,一个王朝的隐喻      2019年12月17日
  • · 李子柒:直播时代的“田园诗”      2019年12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稀有剧种传承——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2019-12-19 16:41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民间剧团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对一些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适当典藏。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务院曾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戏曲剧种繁多,既有昆曲、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等流行区域广阔的剧种,也有只流行于某一地区的稀有剧种。1992年,原文化部曾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所谓“天下第一团”,就是一个剧种只有唯一一个专业剧团——名称很响亮,现实很残酷。3年前,我们曾对地方戏进行调研,发现现存348个剧种中,241个剧种拥有国有团体,而靠业余传承人自发传承的占1/3。可见,稀有剧种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戏曲传承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对于稀有剧种,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消亡的不仅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减损的是中华戏曲的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颁布,各地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也在加大,当年“天下第一团”所涉及的32个稀有剧种,大部分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曾被解散的院团经过资源整合也已恢复建制,开始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具体措施包括:将稀有剧种列入保护清单,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等支持;建立传承人制,录音录像,保留前辈音像资料;充分尊重戏曲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以师带徒,培养学生;传承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等等。

      近年来,很多省份都在积极举办稀有剧种的系列展演和交流活动,如河南省举办了百种稀有剧种展演、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河南的31个稀有剧种,全部参加了展演,另外还有来自11个省市的其他稀有剧种加盟演出。3年前,我曾专程前往黄梅戏兴盛地安庆调研,当地也经常举办岳西高腔、望江龙腔、潜山弹腔、怀腔、曲子戏、文南词等稀有剧种的演出活动。更可贵的是一些农民剧团,农忙时务农事,农闲时演大戏,成为传承稀有剧种的重要力量。

      从去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在江苏昆山举办“百戏盛典”活动,用三年时间对现存348个剧种进行集中展演和观摩研讨。两年间,参演剧团很多是流行一隅、堪称“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这是近年来稀有剧种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演活动,对于推动戏曲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乡镇,唱戏是一种风俗。在当代,依然还有一些乡镇拥有相当多喜欢稀有剧种的热心观众。开发地方戏曲小镇,优化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正是昆山等很多地方在做的事情。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有效传承发展地方戏的路子。典型的例子当数泉州的梨园戏。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找准发展方向,把握住梨园戏剧种审美风范,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带动梨园戏唱响全国,还唱到了国外,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民间职业剧团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中华戏曲形成于民间,流行于百姓,民间剧团就是伴随着戏曲的形成发展而生成壮大的。民营剧团一度逐渐消失,直到新时期才重新建立起来,而且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国有剧团。去年我们在福建莆田的一次调研中得知,当地民间剧团一年的演出收入已经高达数亿元。民间剧团再次壮大,并形成与国有剧团的竞争格局是非常重要的。民间剧团离生活和百姓更近,传承发展稀有剧种也更便捷。

      不过,目前民间剧团总体实力还不强,经费也有困难。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剧团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剧团“轻骑兵”“接地气”的优势。中国剧协去年专门成立了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就是为了推动民间剧团在繁荣戏曲艺术、传承地方剧种中发挥积极作用。好戏在民间,好角儿在基层。

      当然,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观看昆山“百戏盛典”,我有一种感受:剧种之间既是在相互学习,也是在相互竞争。总的来说,大剧种强于小剧种,专业剧团优于业余剧团,经典老戏比新戏好看。这些剧种不同的生存状况,正是观众选择的结果,遵循了“优胜劣汰”和与时俱进的演化规律。

      因此,我们应保护、传承和发展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而一些被汰选下来的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做好适当的典藏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保存,立此存照。其独到成就,可以被其他剧种学习、借鉴、转化。世间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诞生的元杂剧,到了明代已逐渐衰微,但杂剧艺术被后来的剧种学习、消化和借鉴,如昆曲中就融合了北曲声腔及大量经典剧目。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上本没有京剧,徽、汉、昆的融合创新,创造了京剧这个剧种。剧种是动态传承的,不变是一时的。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稀有剧种传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