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资源呼唤“灵魂”和“筋骨”

2019年12月13日 10:00    来源:河南日报    评论员 吕志雄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制贾湖骨笛,让八千年前的声音回响在当下的舞台;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12日在商丘开幕;2019年以来,“抖音”上来自河南的视频数量居全国34个省份首位……这两天的几则新闻,都是河南文化大步前进的跫音。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河南省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华夏古乐团首任团长李宏曾提出“活化”概念,他说,河南博物院的音乐文物丰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最有条件“活化”。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的河南科幻作家王晋康,他说:“科幻文学的发展从短篇、长篇畅销书,再到科幻电影、下游产品,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三个阶段,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两位都是就其熟悉领域提出文化发展的构想,恰好描画出河南文化发展的“两翼”:赋予文化当代价值,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

  传统文化要“活化”,即赋予文化以当代价值,这是任何文化形式卓立于世的“灵魂”。那个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的贾湖骨笛摆在博物馆里,能给人带来的只是一声惊叹。只有让复制的贾湖骨笛演奏出乐曲,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的,西峡恐龙化石发现地成为王晋康笔下“类人工厂”的所在地,就带给读者饱含历史纵深感的艺术感受,也就多了一份当代意义。河南文化遗存成为“抖音”上视频的元素,也增添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总而言之,古老的文化要“活化”,当代的文化要发展,就要赋予其当代价值的“灵魂”,或让其成为今人审美的景观,或让其成为慰藉心灵的星空,或让其成为激发人们奋斗精神的号角,或让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量的源泉。

  文化要发展,产业是其“筋骨”,筋骨强,则能行稳致远。例如,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已成为一座有待开发的影视“富矿”,想象一下,这个“富矿”要开发了,能创作多少影视作品,又能衍生出多少游戏、玩具等下游产品。到开封去看看,古阙蒸霞、六河流翠、五湖连舳,宋文化因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发展演化成为当下开封的文化,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建业的文旅小镇去看看,不仅饮食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传统的戏曲、舞狮、舞龙、抛绣球等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也有一席之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整合文化资源,不断改革创新,赋予文化当代价值的“灵魂”、产业发展的“筋骨”,河南文化事业将越来越好,也将更好地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千年回望司马光      2019年12月13日
  • · 深藏故宫里的古老“3D打印”技术      2019年12月13日
  • · 4万多年前狩猎岩画面世      2019年12月13日
  • · 老北京茶园听戏有讲究      2019年12月13日
  • · 高校图书馆上岗AI“翻译官”      2019年12月13日
  • · 网络文学:既要秩序 也要活力      2019年12月12日
  • · 百强房企过半进军文旅,可有盈利      2019年12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文化资源呼唤“灵魂”和“筋骨”

    2019-12-13 10:00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制贾湖骨笛,让八千年前的声音回响在当下的舞台;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12日在商丘开幕;2019年以来,“抖音”上来自河南的视频数量居全国34个省份首位……这两天的几则新闻,都是河南文化大步前进的跫音。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河南省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华夏古乐团首任团长李宏曾提出“活化”概念,他说,河南博物院的音乐文物丰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最有条件“活化”。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的河南科幻作家王晋康,他说:“科幻文学的发展从短篇、长篇畅销书,再到科幻电影、下游产品,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三个阶段,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两位都是就其熟悉领域提出文化发展的构想,恰好描画出河南文化发展的“两翼”:赋予文化当代价值,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

      传统文化要“活化”,即赋予文化以当代价值,这是任何文化形式卓立于世的“灵魂”。那个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的贾湖骨笛摆在博物馆里,能给人带来的只是一声惊叹。只有让复制的贾湖骨笛演奏出乐曲,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的,西峡恐龙化石发现地成为王晋康笔下“类人工厂”的所在地,就带给读者饱含历史纵深感的艺术感受,也就多了一份当代意义。河南文化遗存成为“抖音”上视频的元素,也增添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总而言之,古老的文化要“活化”,当代的文化要发展,就要赋予其当代价值的“灵魂”,或让其成为今人审美的景观,或让其成为慰藉心灵的星空,或让其成为激发人们奋斗精神的号角,或让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量的源泉。

      文化要发展,产业是其“筋骨”,筋骨强,则能行稳致远。例如,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已成为一座有待开发的影视“富矿”,想象一下,这个“富矿”要开发了,能创作多少影视作品,又能衍生出多少游戏、玩具等下游产品。到开封去看看,古阙蒸霞、六河流翠、五湖连舳,宋文化因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发展演化成为当下开封的文化,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建业的文旅小镇去看看,不仅饮食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传统的戏曲、舞狮、舞龙、抛绣球等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也有一席之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整合文化资源,不断改革创新,赋予文化当代价值的“灵魂”、产业发展的“筋骨”,河南文化事业将越来越好,也将更好地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