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块错匾为何十年难改

2019年12月11日 14:34    来源:北京日报    晁星

  这两天,“三盛记”商号火了,只是火的原因有点尴尬:西交民巷某文保院落墙上,老砖匾“三盛记”在修缮中错装成了“记盛三”,而且一错就是十年。市民吐槽、媒体报道后,相关方面正着手整改。此外,还有声音认为,砖匾安装位置或也不对,“目前是把边放在一头,正常应该放在中间”。究竟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论证。

  说起来,“三盛记”名气虽不大,但也颇有些来头。据报道,该商号隶属“双合盛”旗下。而“双合盛”是京城老字号,在清末及民国时期颇具规模,“双合盛”生产的“五星啤酒”,更是北京人喜爱的独一份“老味道”。十几年前,产权单位开展修缮工作,对老砖匾进行粉刷、拆装。这本是好事,哪承想,就三个字还装反了。而如今“安装位置不对”的说法,则更显当初工作之草率。这种有些不伦不类的保护举措、展示方式,显然有悖初衷。

  更让人不解的是,砖匾装上后,不止一个热心市民指出来错误,但这一错硬是拖了十年。相关方面给出的“用水泥贴的砖不可逆”“剔砖风险很大”等说法,都显然不是久拖不治、知错不改的理由。特别是如今在舆论压力下,相关单位做了整改,这恰恰证明:不是问题解决起来麻烦,而是怕麻烦。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几句话点出了问题本质:社区无权处置,去找产权单位,对方因文保院落施工审批手续严格等原因不予配合,管理单位畏于风险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说施工人员不了解历史文化,一时疏忽把砖匾装反了尚情有可原,那相关部门互相“踢皮球”,任由砖匾“反”下去,则是典型的态度不“正”。

  城市治理,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细节。而现实中,细节错误并不少见。单就一字一句、一图一标来说,宣传标语上有错别字、公共场所英文翻译不准、地铁指示标识进出难分等不一而足。更让人无奈的是,如“记盛三”这般知错不改、将错就错的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一时疏漏成了“永久”错误,闹出了不少笑话。如一些“无名路”无人管,民众起的“野路名”几成正规路名,甚至被官方稀里糊涂采纳。个中缘由或有很多,比如管理存在缺口、权责模糊混乱、处置审核复杂等,但根本上还是治理者的不担当、不作为。从这一点上看,“三盛记”这个三字匾算是城市治理的“一字之师”,其他城市治理者有必要反躬自省。

  装好一个牌匾,修好一盏路灯,更换一个井盖,看似小事,考验的却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影响的是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品位与格调。这关乎城市的“面子”,更关乎城市的“里子”,必须做好做实。惟有如此,一个城市的治理才算得上真正精细起来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何冀平:作品是编剧最好的表白      2019年12月11日
  • · 国产行业剧唱响建设者之歌      2019年12月11日
  • · 张颐武: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2019年12月11日
  • · 李子柒为何打动老外      2019年12月11日
  • · 影院分区售票 谁在暗中操控涨价      2019年12月11日
  • · Vlog创作的春天来啦      2019年12月11日
  • · 挤水分,艺术品价格打“骨折”      2019年12月11日
  • · 田园牧歌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      2019年1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块错匾为何十年难改

    2019-12-11 14:34 来源:北京日报

      这两天,“三盛记”商号火了,只是火的原因有点尴尬:西交民巷某文保院落墙上,老砖匾“三盛记”在修缮中错装成了“记盛三”,而且一错就是十年。市民吐槽、媒体报道后,相关方面正着手整改。此外,还有声音认为,砖匾安装位置或也不对,“目前是把边放在一头,正常应该放在中间”。究竟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论证。

      说起来,“三盛记”名气虽不大,但也颇有些来头。据报道,该商号隶属“双合盛”旗下。而“双合盛”是京城老字号,在清末及民国时期颇具规模,“双合盛”生产的“五星啤酒”,更是北京人喜爱的独一份“老味道”。十几年前,产权单位开展修缮工作,对老砖匾进行粉刷、拆装。这本是好事,哪承想,就三个字还装反了。而如今“安装位置不对”的说法,则更显当初工作之草率。这种有些不伦不类的保护举措、展示方式,显然有悖初衷。

      更让人不解的是,砖匾装上后,不止一个热心市民指出来错误,但这一错硬是拖了十年。相关方面给出的“用水泥贴的砖不可逆”“剔砖风险很大”等说法,都显然不是久拖不治、知错不改的理由。特别是如今在舆论压力下,相关单位做了整改,这恰恰证明:不是问题解决起来麻烦,而是怕麻烦。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几句话点出了问题本质:社区无权处置,去找产权单位,对方因文保院落施工审批手续严格等原因不予配合,管理单位畏于风险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说施工人员不了解历史文化,一时疏忽把砖匾装反了尚情有可原,那相关部门互相“踢皮球”,任由砖匾“反”下去,则是典型的态度不“正”。

      城市治理,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细节。而现实中,细节错误并不少见。单就一字一句、一图一标来说,宣传标语上有错别字、公共场所英文翻译不准、地铁指示标识进出难分等不一而足。更让人无奈的是,如“记盛三”这般知错不改、将错就错的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一时疏漏成了“永久”错误,闹出了不少笑话。如一些“无名路”无人管,民众起的“野路名”几成正规路名,甚至被官方稀里糊涂采纳。个中缘由或有很多,比如管理存在缺口、权责模糊混乱、处置审核复杂等,但根本上还是治理者的不担当、不作为。从这一点上看,“三盛记”这个三字匾算是城市治理的“一字之师”,其他城市治理者有必要反躬自省。

      装好一个牌匾,修好一盏路灯,更换一个井盖,看似小事,考验的却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影响的是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品位与格调。这关乎城市的“面子”,更关乎城市的“里子”,必须做好做实。惟有如此,一个城市的治理才算得上真正精细起来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