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公园里有个热闹的公共文化服务点

2019年08月15日 08: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蔡文斌

  8月12日下午,青海省西宁市麒麟湾公园里人流如织。

  站在读书机前,5岁的尕玛才让踮着脚刚刚能够到最上面的那一片拼图,他拼的图案是一只在草地上玩耍的小鸭子。两个比他大两三岁的女孩身着汉服,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他在屏幕上挪动那些小方块,时不时点头又摇头,替他伤脑筋。

  在麒麟湾公园西宁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读书机,除了玩拼图游戏,上面还有连环画、儿童歌曲、动画视频。”志愿管理员方大姐在这里已经服务一年了。青海地处祖国西部,夏天晚上8点多太阳才落山,公共文化服务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了才关门。“一年多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读者。”方大姐说,每天都有新面孔,也有几乎天天来的,彼此熟悉到点头致意就知道拿什么书。

  人工河边,绿草地旁,垂柳掩映中的公共文化服务点虽然占地只有百十来平方米,但“家庭成员”众多,且职责分明:最先是“老大哥”流动图书车于2015年驻扎在这里,车内装有空调,冬暖夏凉,提供各种书籍数百本、杂志70余种、报纸近50种;不久之后就有了12个“好帮手”——读书亭,桌椅一体,一座读书亭可同时容纳8名读者,还能遮风避雨;去年夏天,时髦的电子阅览室也出现了,内有读书机、电子图书下载机,还有提供免费纯净水的饮水机;最后到来的是“高大上”的朗读亭,虽然只提供朗读服务,但它的粉丝可不少,大部分是年轻人。

  “朗读机上有课本、故事、散文、红色经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方大姐说,操作起来也很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再配上心仪的背景音乐,就可以大声朗读了,读完后朗读机会自动保存,可以重复播放收听,还可以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有几个中年读者,经常过来给自己录朗读作品。

  方大姐说,公共文化服务点的图书借阅手续很简便,读者也非常爱惜图书,还有人专门过来和她分享阅读感受,为公共文化服务点点赞,这让她感到既欣慰又满足。据她所知,这个服务点开放3年多来,没有丢过一本书。

  西宁市图书馆副馆长王玥介绍,麒麟湾公园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点成立3年来,受到广大市民和读者的欢迎,仅去年就接待读者53492人次,文献流通达到12万册次。“西宁市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12月,建馆近40年来一直有馆无址。”王玥介绍,2014年8月迁至麒麟湾公园,在不足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开展西宁市图书馆数字文献服务以及阵地延伸服务等各项工作。除了麒麟湾这个服务点,西宁市图书馆还打造了9个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12个“阳光书吧”,在全市设置了53个电子图书期刊下载机和78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形成了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把图书馆的公益性和便民性发挥到最大,切实解决服务读者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有馆无址的历史就要结束了。西宁市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已经动工建设。”王玥的眼中充满期待。

  李彩霞上班的地方离麒麟湾公园只有百米之遥,午休的时候她喜欢和同事一起到公共文化服务点看看书、看看杂志。她觉得,这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换脑放松的好方式。李彩霞说:“虽然我并不经常读书,但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读书所在,本身就很浪漫、很有诗意。”

  家在西宁市的权女士在几十公里外的海东市上班,只有周末才能闲下来陪伴家人和孩子,每每来麒麟湾公园散步,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点就成了她和孩子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好地方。她10岁的女儿性格活泼开朗,每次都要钻进朗读机里读文章。“这些年,西宁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好,一个星期不来,就有新变化。”权女士拿起一本短篇散文集边阅读,边等女儿朗读完。

  高原天气多变,晴朗的下午眨眼间彤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疾速落下。公园里休闲散步的人纷纷找地方躲避,12座读书亭不一会儿就挤满了人,小男孩拿着水枪,小女孩抱着滑板,小乐队里的老人用胳膊遮着自己爱惜的乐器,读者把书籍杂志抱在怀里,生怕被雨水打湿。读书亭的屋檐下,雨水连成了线。

  下起雨来气温骤降,看到衣着单薄的小朋友打起喷嚏,方大姐打着伞快步走进电子阅览室,接了几杯热水,送到他们手中。小朋友抹一把被雨水打湿的刘海,欢笑着向她道谢。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十几分钟后雨过天晴。大家慢慢散去,小朋友们也嬉闹去了。

  二胡悠扬的乐声从远处隐约传来,读书亭里又恢复了刚才的宁静。权女士不时望向朗读亭,看小女儿兴头不减,她又读了散文集中的一篇短文,手底下“沙”的一响,是翻书的声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青海西宁:公园里有个热闹的公共文化服务点

2019-08-15 08: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