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应从供给侧发力 抢滩“夜经济”新蓝海

2019年08月09日 14:07    来源:南京日报    见习记者 覃毅 黄楚旋

  原标题:从供给侧发力,抢滩“夜经济”新蓝海  

  在聚焦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当下,“夜经济”成为热点话题。去年年底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重庆等城市纷纷出台“夜经济”措施,昨天本报也报道了南京相关情况,探讨发展“夜经济”模式的方向。

  “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也对消费市场卓有贡献。如今在上海,晚6点以后的消费已达日间消费近二分之一。去年全国旅游总收入接近6万亿元,但这些消费大部分发生在白天,晚间只有住宿和部分娱乐消费;今年“五一”,全国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到全天的29.92%。可见,城市发展“夜经济”的潜力巨大。

  南京2016年“夜经济”规模占社零比重不到5%;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夜经济”试点区域新增经营性收入占全市社零比重达4%左右。跟“夜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南京有明显差距。

  从“夜经济”的不同层面来看,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书店、24小时健身房等大致属于“保守型”。严格地说,它们更多是日间经济的延伸,把白天没能完成的消费挪到了晚上,很少能制造新的增长点。合理布局的“24小时家族”是支撑城市夜生活的“基础设施”,但“夜经济”之所以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在于它不仅能够容纳日间消费的延伸,更能“以夜为名”挖掘出更深的消费潜力。发展“夜经济”要在“保守”之上追求“进取”,为此必须更加突出重点,彰显其不同于白天的特色。下一步要做的应该是从供给侧发力,让“夜经济”有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

  “进取型”的“夜经济”,方能作为城市之夜的亮点,丰富市民的夜生活、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先进城市的经验是打造“夜经济”地标和集聚区。至于如何打造,各地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做美食,有的靠夜景,有的打文化牌,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前,南京已有的“夜经济”集聚区主要呈现商旅观光、特色餐饮、购物休闲三大功能,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又都还没做到位。比如文化旅游方面,多年来只有秦淮夜游“一枝独秀”,夜间演出不算多;美食方面,也没有形成响亮的夜市品牌。

  打造“夜经济”地标,要在围绕城市自身禀赋和特色做设计的同时,明确主要目标人群和需求。《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显示,“80后”“90后”是当下夜间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占比分别达到40.0%、19.8%;35.7%的受访者倾向欣赏美景、观看表演,其次是美食和夜市。南京建设创新名城,正在大力吸引年轻人才,设计南京的“夜经济”发展方案,就得深入研究“在宁年轻人喜欢什么”。

  “夜经济”是系统工程,须有夜间照明、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来支撑,因此要协调交通、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做好联合保障。上海2017年出台服务“夜经济”政策,要求地铁周末、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长运营时间;北京地铁从7月19日开始,每逢周五、周六延长1号线、2号线运营时间超过一小时。这些都是支持“夜经济”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当晚上出来方便、安全、好玩,人们就会专门为过夜生活走出家门,“夜经济”集聚区的人气就会更旺,更能形成品牌,从而不仅使市民的夜生活更加丰富,也能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并在打造一张张“城市名片”的同时,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对于南京来说,这既是美丽古都、幸福之城应有之义,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不能错过的重要环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

南京市应从供给侧发力 抢滩“夜经济”新蓝海

2019-08-09 14:07 来源: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