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清明 活态传承

2019年04月05日 0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赵若姝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一特殊节日,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自古传承、至今不辍。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以清明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传承有了新气象。与此同时,在社会文化环境流变的背景下,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发展演变、存在价值和传承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4月2日至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寒食话民俗论坛”在山西介休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位文化学者围绕清明文化内涵和以清明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融合发展的典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明华说,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和上巳节春浴、踏青等传统习俗,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清明节的传承队伍中来。

  事实上,继2008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围绕清明文化,多地相继在传统节日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作了有益探索。山西省介休市副市长柳改清介绍,民间相传,春秋时期著名隐士介子推在山西绵山隐居并卒于此地,因此介休便成了寒食节的重要发源地。2008年起,介休深挖寒食清明文化内涵,连续举办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开展寒食清明传统文化高层论坛,将寒食文化打造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而在浙江嘉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说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秀介绍,祭清明从祭品摆放到祭祀程序皆有一套完整详尽的规范,蚕花会和祭祀蚕神等活动场面盛大,参与人数众多,成为当地民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在当代仍然广受推崇,是因为传统节日传达的吉祥、平安意义,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和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万建中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表示,清明文化已从个体的家族祭祀,发展到群体、国家对先贤、英烈的祭祀,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也是清明节重要的当代价值。

  传统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的是,在当代社会,如何维系传统节日这一民族文化记忆,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是值得文化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莉介绍,近年来,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尝试通过吟诵、创作诗词等形式,邀请青少年加入传统节日的传承中来。“要采取多种手段扩大传承队伍、创新传承方式,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王莉说。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同样受到与会专家们的关注。邹明华建议,可以从饮食习俗、游艺民俗等角度入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把节日民俗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对其进行生动展示和活态传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比较了端午节和寒食节的内涵差异与传播情况,她建议以当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从被迫接受转变为自觉传承,使过好传统节日成为时尚。”刘晔原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鼓励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地方文化建设。他说:“传统节日是群众自己的节日,群众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人。”“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的土壤。”山西省太原市文联主席王继祖表示:“传承传统节日要不忘初心,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立足现实,从民众生活中汲取养分,在新起点上为传统节日赋予新内涵,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认为,传统节日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丰富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中,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新方法,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春色清明 活态传承

2019-04-05 0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