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冷知识” 需要“接地气”

2019年03月22日 09:04    来源:安徽日报   

  风起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普读物,如华罗庚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张玺的《我国的贝类》、周明镇的《我国的古动物》、沈嘉瑞的《我国的虾蟹》、方宗熙的《生命进行曲》和《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等;《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2015年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科普创作成就。在“中国创造”已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还存在科学家“缺位”科普的现象。应该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学家科普创作与出版的大环境。国家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普创作的良好环境,完善和落实对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评选优秀科普作品的机制,加大对优秀科学家、科普人员的奖励力度;保护科普作者的合法权益,把科普作品纳入科技人员的业绩考核范围,资助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完善对科学传播的奖励办法。

  芳草不曾歇:目前我国科普读物的创作出版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相对较少。知识介绍多,精神传播少,对于隐藏于科技成就背后的逻辑魅力、科学家探索过程及探究精神少有涉及。而后者正是唤起求知与探索欲望、生成科学精神与科学理想的源泉。在读者设定上,少儿读物偏多,青年与成年人的读物较少。科普图书大多内容肤浅,形式单一,适合心智更成熟的中学生乃至成年人的科普读物凤毛麟角。仅出版领域的现象,就提示我们应该注重科普传播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换升级。

  班岛:回顾2018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科普队伍,各类科普作品层出不穷,冷知识、辟谣类作品更是登榜各大网站排行前十。当然,只有深刻领会科学世界的奥秘,才能真正描绘出科学之美。科技工作者写科普读物、做科普项目则是最佳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带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入科普创作大军,搞怪奇葩的、风趣幽默的抑或带着高级科技感的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它们拉近了科技与公众间的关系,对提高大众科学素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晦涩难懂的科技“冷知识”也因为科普作品“接地气”的解读,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探讨的话题。

  唐豆:当下出现了一些新兴网络科普团队。科学传播活动的官方微博、有趣的科学话题、粉丝总量、微博粉丝对于科学传播的影响力……一连串科普能力的指标比较下来,许多民间科普网站的科普能力超过了不少正规科普机构的网站。这足以引起反思,未来,必须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进行彻底转变。不同于出版界少儿科普读物出版大大多于成年人科普图书出版,这些民间科普网站的面向群体正是成年人,其中大部分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出版界应当从中汲取灵感与经验,成年人的世界同样需要科学之光的照耀。

  (本报记者 晋文婧 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科学“冷知识” 需要“接地气”

2019-03-22 09:04 来源:安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