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视频社交游乐场:从对抗中握手言和

2019年01月04日 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沈杰群

  原标题:95后视频社交游乐场:从对抗中握手言和

  在视频网站上打开一部恐怖电影,看到魂飞魄散处没有抱紧男友,而是狂刷弹幕,高喊着“弹幕护体”“大家刷起来共渡难关”;在下班或下课的疲倦夜晚,进入私人时间,一头扎入抖音、快手构筑的陌生人社会……

  我们总能在光怪陆离的视频平台,窥视95后的心理世界一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手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P95平台(全称为POST95研究平台),关注这一代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行为、心理、生活方式、消费品质、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变化趋势和规律。95后视频社交,总体表现出的一大特质是:守护他们最爱的文化符号,为网络空间的专属话语权狂欢。

  95后首先会永远坚定地为视频社交“游乐场”购买入场券,不怕“肉痛”。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在调研中就发现,95后特别愿意买各种视频网站的会员。70后、80后经历了最初的互联网时代,特质是免费,而95后已经不在免费的互联网时代了。

  从前,人们习惯于尽可能规避任何“收费”的产品和场域,而95后面对花里胡哨的付费项目,只要他们认定值得花钱,就会义无反顾地掏腰包。

  “95后对版权和知识付费的认知不一样了。95后认可版权,愿意购买正版。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有符号性的东西,愿意付费获得。”

  95后视频社交的行为表征,是不同现实处境和成长经历的心理投射。

  例如视频中的媒介表达。中国传媒大学的丁靓琦通过《创造101》研究95后的视频弹幕特质,发现虽然弹幕看似与那些视频文本一起“竞争95后用户的注意力”,但是95后用户在实际表现中兼顾两方面,他们就像多任务处理器,有些用户认为弹幕比节目还好看。

  95后群体在弹幕中的自我表达,有超过七成的弹幕内容都是用户个人的情感、意见或者评价。视频弹幕呈现出一种理性表达的趋势,“95后群体并没有社会认定的幼稚无脑,弹幕内容没有那么低俗,也少有骂战,他们往往倾向于发现错误和漏洞加以解构和修整,理性思考的占比高达66.63%”。

  当95后成为短视频社交的内容创作者,情况更加有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彭星原专门研究过风靡短视频圈的“土味视频”,把95后受众分为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

  彭星原发现,看似“不入流”的“土味视频”,实则在乡镇青年与都市青年之间充当着类似媒介的作用。乡镇青年拍摄视频,在快手等平台发布,再由微博博主的二次加工出现在都市青年的接收场域。

  “乡镇青年反抗自己的处境,同时又向现实妥协,向往心中真正的主流社会。”彭星原将其理解为符号抵抗——这种抵抗关注的是社会身份和快感,一方面他们通过群体获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与主流文化拉开距离,从“对抗”中获得快感,还收获了流量、打赏和知名度。

  而95后都市青年对土味视频的偏爱,则抱着休闲娱乐的目的,视其为生活的调味剂,同时也被赋予了解乡镇青年的机会。“经过这个交流,他们两者之间实现了握手言和”。

  田丰认为,95后对“符号”是非常认同的。从青年特立独行的角度讲,95后、00后有意识地在规避主流社会的符号。

  不过,95后视频社交游乐场似乎并不局限于一代人的“符号自high”。北京大学的郑超月看到,95后迷恋的网络视频,开始对上一代人形成反哺效应。郑超月访谈了一些教中老年群体使用短视频的95后,视频的感染力超越微博微信,比如,一个妈妈因为学会玩95后儿子常用的短视频,赢得同龄人的尊敬,在她单位的“中老年职场社交”中还意外收割了一波人气和话语权。

  郑超月觉得,95后视频社交带来的“数字反哺”,有利于建构平等的家庭关系,满足青少年和中老年情感的需要,为中老年新添了时尚标签和魅力。

  用沟通代替封闭,以反哺取代对抗。场内场外观众都能一道玩耍,这样的95后视频社交游乐场岂不是更愉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95后视频社交游乐场:从对抗中握手言和

2019-01-04 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